加入會員即享九五折!購買任何2件產品可享本地免費送貨服務!
篩選

17 Items

每頁
Set Descending Direction
查看 Grid List

香港史

  1. 彌敦道上:金光舊夢換新顏
    $138.00

    內容簡介

    用港督名字命名的彌敦道(Nathan Road)乃九龍半島的大動脈,自修築至落成使用起,九龍半島日漸繁盛起來,成為車水馬龍的金光大道。
    本書是關於彌敦道的故事,匯聚多位學者和歷史專家的文章,配以多幅歷史照片,從城市節奏、文化遺產、街角故事、衣食住行四個部份,呈現九龍半島特別是彌敦道的發展面貌、人情逸事及文化沉澱等方面一個多世紀以來的轉變。由尖沙咀地標東英大廈背後有關何東胞弟的謎團、新世界中心以至天星小輪的發跡故事,到彌敦道休憩公園東側防空隧道說起的懸案等等。走在彌敦道上,一步一故事。本書帶你重溫一遍金光舊夢,並藉此說明香港一路走來的不凡經歷。

    查看更多...
  2. 香江知味—香港百年飲食場所
    $188.00

    內容簡介

    由香港開埠至今,隨着時代轉變和市民的飲食習慣,林林總總、各具特色的飲食場所,包括茶樓、地踎茶居、小館、粥麵館、外江菜館、大牌檔、西餐館、冰室與茶餐廳等,在百多年來歷經了或大或小的變化。當中包括已消失的著名茶樓茶居如得雲、馬玉山、武彝仙館,酒樓酒家如宴瓊林、金陵,大三元,小館如愛皮西、神燈、奕樂園,西餐館如威士文、美利權、安樂園,仍能勾起很多人的無窮的回味。
    本書透過逾300幅圖片以及報刊文獻,記錄香港百多年來飲食業的變遷,以及不同食肆的始末及演變,讓讀者了解香港各時代獨特的飲食文化,流行美食、市民的生活狀況,以及香港各區的發展。

    查看更多...
  3. 壹街一個故事——新界東篇
    $78.00

    內容簡介

    如果街道有記憶,《壹街一個故事》是一本橫跨世紀的日記。

    作者在書中帶讀者遊走新界東的街道,重訪歷史上的大小場景,讓繁華都市的小故事得以重現。

    將軍澳/調景嶺/馬鞍山/西貢/沙田/大埔/沙頭角、落馬洲/上水/粉嶺

    走進新界東角落,尋找新市鎮發展前的原貌。

    查看更多...
  4. 盛世太平——太平館餐廳的百年印記
    $148.00

    內容簡介

    「太平館餐廳」在香港已屹立多年,歷史悠久之餘,也為眾多港人所喜愛。最為港人熟悉的巨型梳乎厘、秘製瑞士雞翼等菜式都出自太平館餐廳。但對於太平館見證過的時代風雲,港人又有多少認知呢?

    繼二〇〇七年出版《共享太平——太平館餐廳的傳奇故事》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相隔多年,太平館第五代傳人徐錫安先生再次撰書,寫成《盛世太平——太平館餐廳的百年印記》,從清代咸豐年間起,娓娓道來太平館的身世故事,以及其見證的風雲歷史、名人故事以及時代巨變等。

    一間餐廳的百年印記,背後蘊藏着豐富的歷史故事,與香港有關,也充滿着港式滋味。

    查看更多...
  5. 武藝傳承:香港葉問詠春口述歷史
    $178.00

    內容簡介

    一代宗師葉問,由佛山獨闖香江武林,教拳授徒,逐步將詠春拓展到不同社群。如今「葉問詠春」被列入《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足以肯定葉問終生傳揚詠春文化的重大貢獻。到底葉問一生武藝,如何代代傳承?又怎樣從香港發揚光大,繼而推及全球呢?

    本書探尋葉問在香港教授詠春拳術的蹤跡。全書分三章,首章先從舊相片、報章雜誌、廣告及書信中,梳理葉問詠春的流播與發展;第二章追蹤葉問詠春傳承系統,分述葉問兒子、徒弟如何藉著傳承和保育,讓葉問詠春的精神長存,影響力遍及全港以至海外;第三章分別討論電影的創作與真實,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紀錄片的製作上,葉問詠春作為題材的成功之處,並剖析各種製作考慮與拍攝上的重重困難,讓讀者就現今文化保育發展有所啟迪。

    查看更多...
  6. 鑑古尋根:香港歷史與古蹟尋蹤
    $118.00

    內容簡介

    知名歷史學者蕭國健多年間親身走訪考察香港各地,查閱大量地方誌乘、家族譜牒、碑銘文獻,將研究所得輯集成書,名為《鑑古尋根:香港歷史與古蹟尋蹤》。全書分為歷史篇、古蹟文物篇、名剎篇、湮沒古村落篇及人物篇,資料詳實,語言凝練,對讀者認識區內歷史古蹟大有助益。書中配有實地拍攝圖片數十、碑銘原文多處,亦可供相關領域研究者參考。

    查看更多...
  7. 空白的一百年——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香港歷史
    $118.00

    內容簡介

    我們讀歷史,卻讀不到歷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絕不修編,還原1841年至1941年間香港社經真實景況

    中學上中史課,我們讀的是宋元明清歷代簡史,是鴉片戰爭、列強入侵,也是孫文起義,但有關香港歷史,除了租借予英國99年,又提到多少?

    生於此地,卻不了解此地歷史,其實為甚麼?本書將由大航海時代延伸的鴉片戰爭說起,至香港成為船堅砲利的英屬殖民地;從維多利亞城開埠初期的教育、商業及醫療方針,勾勒出與清政府錯綜複雜的關係,推及後來的辛亥革命爆發、香港保衛戰開打⋯⋯香港何以成為今天的香港?

    歷史由深入研究、求真棄假者書寫。

    //認識香港歷史,自然會發現這座城市的可愛之處。別讓他人掌握對過去的閘釋權,未來的願景圖應由自己描繪。//

    查看更多...
  8. 香港簡史
    $128.00

    內容簡介

    1841 年1 月25 日,一隊英國海軍官兵在中國南方珠江三角洲一個小島登陸,升起英國國旗;第二天,英國遠征軍司令代表英國政府正式佔領此地。

    這個名為香港的不起眼小島,注定不平凡的歷史正式展開。

    由「不毛之地」到「東方之珠」,由小漁港到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地理優勢,令這個彈丸之地總是在世界舞台佔一席位;由兩個世界的邊界,由英國殖民地到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的曖昧身世,令這個矛盾的地方總是難以說得清。

    1997 年7 月1 日,香港主權回權中國。「香港故事展覽以香港回歸作結,但這個由香港人書寫的故事仍將會日復日、年復年的永遠延續下去。」香港歷史博物館常設展更新之前,以這句作結。今天,香港再次站在歷史關口,香港人書寫的故事面臨另一次重要轉折。

    暢銷香港歷史讀本《香港簡史》中譯版再次問世,由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高馬可(John M. Carroll)梳理香港百多年的足跡,一探香港故事的前世今生。

    查看更多...
  9. 教科書不會教的36個香港歷史人物
    $128.00

    內容簡介

    《教科書不會教的36個香港歷史人物》不是一本香港歷史入門書,但又可以是本香港歷史入門書。這本書不如教科書或常見的入門書,為讀者提供大歷史背景和轉變,卻是由人物著手,以一個個人物建構出今日的香港,這些人橫跨政、商、文化等不同界別,包含不同種族國籍、性別、我者與他者,由早於未開埠至今日,一步步將香港塑造成今日的成就和模樣,正正展現出香港的多元與靈活,亦帶出了很多人常問的一個問題——怎樣才是香港人?


    寫完這本書,對「香港」和「香港人」的身分好像清晰了又模糊了,但這些在這裡留過足跡的人,在這裡發生過的故事,也許都可以逐點逐點讓你拼湊出一個屬於你自己的答案,而這本書只是故事的一段微小部分,更多的故事就待日後與大家繼續努力。

    查看更多...
  10. 簡明香港古代史
    $88.00

    內容簡介

    本書以文化互動及社會變遷為主要線索,闡述古代香港的發展。作者先分遠古、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個時段簡述香港數千年來一脈相承的歷史進程;再以香港歷代行政沿革、居民和社會經濟、近代以前的宗教和教育等不同專題探討歷史上的香港社會,指出有數千年悠久傳統的中國文化,是香港成長的根源和基礎,而且從未中斷。

    查看更多...
  11. 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
    $160.00

    內容簡介

    時值亂局,躁動與沉寂同時,潘國靈從「當下」切入,帶大家回放香港,從千禧年說到反送中,「重行」我城過去二十年來走過的一些路。全書以社會事件為主軸,有大事件如SARS、保育及本土思潮、反國教、雨傘運動、反修例運動等,也有較微小或另外的,如控煙運動、石牆樹一夜慘遭劈殺等。事件獨立可觀,連起來又見社會之遞變。潘國靈筆下,有紀實、分析、論說,公共題材亦見個人筆觸。時代倉促,當健忘症如常,潘國靈如「逆行者」般挑動記憶、召喚過去,一步一步推移至當下。回放過去,不僅止於懷舊,更在於追認、理解事情的由來,為親歷者、遺忘者、後來者。《事到如今》,累積我城時光之書,值得每位關心香港的人細味。

    查看更多...
  12. 獨立路上:從前蘇聯省思香港未來
    $120.00

    內容簡介

    獨立,並非通往自主的終點;它極其可能只是一個分號。

    「獨立是為了什麼呢?獨立是一個手段,生活才是目的。
    是因為活不下去,才讓人不得不拋開一切,搞獨立。」

    1988年的夏天,在塔林一場音樂會後,參與者自發地走到歌唱節的場地繼續唱,結果聚集了十萬人。一晚又一晚,自己來唱歌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唱的都是愛沙尼亞自己的歌:「我是愛沙尼亞人,未來也是,正如我本來就是。」(Eestlane olen ja eestlaseks jään, kui mind eestlaseks loodi.)他們從唱歌開始,漸漸變成唱自由,繼而變成講自由,唱歌活動演變為政治集會。就在這歌唱晚會中,一名青年在車上綁了愛沙尼亞被蘇聯吞併前的藍黑白舊國旗,駛進會場內繞圈。此後,大家都把過去數十年收藏的被禁旗幟拿出來,讓藍黑白三色在人群中飄揚,愛沙尼亞脫離蘇聯的「歌唱革命」,就此誕生。

    這是愛沙尼亞的故事。

    歷經文化入侵、移民湧入、人權敗壞以及政治操控,前蘇聯15國自1980年代起,激發出風起雲湧的獨立浪潮,至今獨立已逾二十五年。在這條漫長的路上,各國有各國的故事,愛沙尼亞從歌唱革命邁向自主、白俄羅斯獨立後卻迎來新的獨裁……,可見獨立並不是故事的終結,如何重新審視歷史、重構身分、鞏固民主,才是獨立之後人民能否真正自主的關鍵。香港評論員梁啟智親身走訪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及摩爾多瓦7國,踏上這條時間與空間上的獨立之路,從現況對映歷史,重新省思香港未來。

    本書特色

    親身走訪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及摩爾多瓦7國,香港評論員梁啟智貼身觀察前蘇聯各國自1991年以來,長達二十多年的獨立之路,從俄羅斯回望香港,從歷史省思未來。

    查看更多...
  13. 香江冷月 -- 日據及前後的香港
    $198.00

    內容簡介

    - 《香江冷月》向來為研究香港日據時期的重要參考著作,是次重新出版,根據舊版本作出增刪,更換及增加若干相片,並加上多段當時報紙的新聞、告諭、命令及廣告複本。另加入1938年至1948年間大戰前後的社會狀況及大事寫真。 - 結合舊照片和報章文字記錄,從另一方面組織日據時期前後的香港歷史,內容著重較為一般人忽略、卻極之重要的歷史細節。 研究香港日據時期面貌的最經典的著作,增訂日據香港前及和平後的資料重新出版,重現由戰雲密佈到抗戰勝利的一段香港歷史。 1945年8月15日,二次大戰以盟軍勝利告終,日本無條件投降,同時亦結束了香港被日軍佔據那令人難以忘記的三年零八個月。 香港歷史專家鄭寶鴻透過舊報章文獻、老照片,和其他證件、文件等材料,帶您重新回顧這段歷史,當中揭示香港被日軍佔據前後民生各方面的狀況。本書從大戰前戰雲密佈的香港,到香港被日軍佔據期間的一幕幕艱苦場景,再到戰後香港重回正軌,多方面記錄香港人在面對殘暴軍政統治及嚴重物資匱乏下,靠著堅毅的求生意志,攜手走過幽暗低谷的一段崢嶸歲月。
    查看更多...
  14. 足球王國: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增訂版)
    $108.00

    內容簡介

    香港,曾經被公認為「遠東足球王國」,甚至有人稱之為「亞洲足球王國」。論香港球員在國際賽上取得的成績,應以1950年代達到巔峰。除了在亞運、亞洲盃、奧運及世界盃外圍賽上戰績不俗外,本港與外埠的足球交流賽事亦精彩紛呈,1968年更成為亞洲首個創立職業足球的地區。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離不開當時的政治格局。本書不是純粹的足球史,它同時探討在冷戰、國共於台灣海峽兩岸對峙的大環境下,足球在這個處於珠江口的英國殖民地,如何反映當時的政治社會形勢和影響香港居民的身分認同或國族歸屬。
    查看更多...
  15. 錢穆在香港:人文.教育.新史學
    $98.00

    內容簡介

    本書為紀念錢穆誕辰一百二十五周年而作,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闡述錢穆在香港辦學的歷程,包括錢穆1949年來港創辦新亞書院的經過、1953年成立新亞研究所,以及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創立前後,新亞書院與崇基學院、聯合書院加入的情形。下篇則介紹錢穆執掌新亞書院時,早期新亞師生們的學術履歷與生平事跡。本書主要從人文、教育、新史學的發展為切入角度,介紹錢穆及早期新亞人的生平、付出與貢獻,僅此紀念錢穆對於香港人文學術發展的重要意義。
    查看更多...
  16. 五十年‧細說拔萃從前
    $108.00

    內容簡介

    前拔萃男書院校長張灼祥,再次分享拔萃鮮為人知的軼事趣聞、師生往事,其中一篇更是由不同年代的拔萃仔,共同執筆回憶中學歲月。 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的拔萃仔,津津樂道的有兩件事,到校長室接受體罰,讓Mr Lowcock 打幾籐;高年級同學,則會到校長屋(Headmaster’s House)逗留一個週末,更有遇上假期,一住就是十天八天,但不是每位高年級同學都有此待遇的。留在校長屋的同學,自由得很,可以看書,聽音樂,遇上校長心情好,還可以談天說地,有舊生說Mr Lowcock 的inspiring chats,讓他一生受用。 Mr Lowcock 退休後,校長屋荒置近二十年。2004年,附屬小學在原址建成。
    查看更多...
  17. 港英時代 - 英國殖民管治術 (增修版)
    $168.00

    內容簡介

    倫敦做到的,北京為甚麼做不到,或不願意做? 回顧155年港英管治術, 剖析當今香港「人心未歸」、 中國無法成功管治「世界香港」的深層次原因。 新增終章:從全球史視野看九七之後香港管治模式轉變 今天香港彌漫「送香港終」、「管治崩壞」等負面情緒,為何香港九七主權移交已廿多年,「人心回歸」還是遙遙無期?反觀英治時期的155 年,尤其是「六七暴動」後,社會為何能夠平穩發展,民心歸順?年輕學人鄺健銘審視過去香港處於複雜地緣政治下的管治歷史,並比照今昔,以更廣闊的時空與地域視野,回顧香港走過的路。 鄺健銘指出「香港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而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定位,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建立。155年來倫敦對香港的管治,靠的是「軟功」,而非像當下北京的「硬碰硬」。這種軟功,似乎更適用於管治這「世界的香港」。英治時期的英港關係,倫敦對港的「間接管治」,乃至當年港英殖民地的政府社會關係、地區行政和公共行政體系建設等,對當下的中國香港管治有重大啟示。 於香港主權移交二十二年之際,鄺健銘以全球史視野為《港英時代》增修版新寫終章。新終章梳理香港內外有關英殖管治的文獻,觀察英國本土發展對香港英治的影響,比較不同帝國管治模式之差異,進而論證九七之後香港管治從英殖靠往日殖的模式轉變。
    查看更多...
篩選

17 Items

每頁
Set Descending Direction
查看 Grid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