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一顆頭顱的歷史(修訂二版)$153.00
內容簡介
獵奇.詭異.懸疑.黑歷史
驚訝勝過驚悚,知識多過恐懼
從「頭」開始,解開陰森詭異又引人入勝的文明黑歷史作家張國立、阿潑 專文推薦
東華大學民族系副教授日宏煜、音樂人何穎怡、《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作者宋世祥、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蔣竹山(依姓名排列) 深度推薦【本書內容】
獵頭?斬首?是個離我們很遙遠的名詞?
獵頭?斬首?這聽起來似乎是某個遙遠的野蠻民族,又或者某個極端組織所犯下的「暴行」,但你我可能不知道 「獵頭」或「斬首」是人類文明中常見的行為,收集頭顱所引發的道德性爭議也是歷久不衰的命題。若以台灣的原住民為例,直到上個世紀的三○年代為止,「出 草」仍是台灣原住民慣有的文化習俗。在你我的認知中,什麼是「野蠻」?什麼是「文明」?
近現代的歐洲人到海外收集其他人種的頭顱,代表學者的研究精神,是「文明」的象徵;「落後」、「未開化」的亞、非、美洲人群基於文化習俗獵取頭顱就是「野蠻」的行為?同種行為卻有兩種解釋,本書將為你說分明。人類收集頭顱或展示頭顱代表的象徵意涵為何?背後的文化底蘊又是什麼?
本書作者法蘭西絲.拉爾森將利用博物館、戰場、刑場、藝術家工作室、墓地、解剖室中的「頭顱」,帶出各種人文議題:內含人類學、歷史學、倫理學、藝術、宗 教、醫學等方面,發人深省。同時,作者也透過細膩幽微的筆觸,描述駭人卻又迷人的頭顱群像,帶你一窺人類文明中最幽暗晦澀的一面,還原歷史的真相。 -
羽毛賊$177.00
內容簡介
比推理小說還精采的重大犯罪!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創館以來最離奇的竊案!歐普拉十本必讀書:
拍案叫絕的真實案件,作者重構的犯罪現場讓人讀了津津有味。
四十七隻紅領果傘鳥?三十七隻王天堂鳥?
三十九隻鳳尾綠咬鵑?
共兩百九十九份標本!?
連盜賊自己都嚇壞了,原來自己真的拿了那麼多!?什麼叫毛鉤綁製?
十八世紀,隨著歐洲的殖民事業大刀闊斧地開展,博物學也深入地球最隱蔽的角落,新生的炫富休閒活動因應而生了:「鮭魚毛鉤釣」。怎樣釣鮭魚?
鮭魚並不愛吃餌,牠們喜歡被挑釁,並主動追擊在水面上飛舞的生物。此時,羽毛派上用場了。為了讓釣鉤可以呈現水上飛舞的形象,鉤子上面必須綁上羽毛。而享受釣魚的貴族們,也開始拿最稀奇、最昂貴、最叫人瞠目結舌的鳥羽,綁製一個又一個綺麗的毛鉤。科學與保育如何終結羽毛產業?
隨著二十世紀來臨,除了博物學家,就連一般民眾都意識到許多鳥類因人類活動而迅速滅絕。珍奇的鳥羽更是鳥類滅絕的一大原因。透過鳥類協會與科學家多年疾呼,動物保育法確立下來,讓羽毛產業衰微……但,真的是如此嗎?絢麗的羽毛為何捲土重來?
毛鉤釣社群隨時間演進,早已不再追求「釣到鮭魚」而是綁出「最華美的毛鉤」。他們可以花上一整天綁毛鉤不稀奇,但仍缺珍貴的羽毛畫龍點睛。這是所有社群愛好者的願望,而這個願望,竟化作了執迷不悟,稀有羽毛交易又開始偷偷蓬勃。 偷羽毛、賣羽毛,為何定罪四年過後事件還未結束? 作者強森原把釣鮭魚當嗜好,結果一場關於毛鉤的不尋常竊案吸引了他。 所有毛鉤綁製名家,都想要讓珍稀羽毛給自己的作品增光,但市場買得到的羽毛一根至少幾百美元起跳,那麼,哪裡的鳥羽最多又最豐富呢?毛鉤綁製天才愛德溫,竟然想到了英國自然史博物館,裡頭典藏著華萊士在馬來群島、想通「物種源始」、費盡心力採集而來的各種鳥類。牠們綻放著藍色、紅色、綠色、黃色等最鮮豔的羽色,愛德溫用一個行李箱一次偷光,然而館方竟然過了大半年後都沒發現?這些羽毛到底流竄到哪?毛鉤綁製社群的人為何對這樁竊案守口如瓶?這是再真實不過的竊盜犯罪,比推理故事還離奇!
為何有群人如此著迷於一項百年前的古典運動,堅信自己是美學的守護者?
柯克.華萊士.強森想要實現正義,
他開始追查一名貪婪的羽毛賊,對抗一整個執迷不悟的社群,
目的是找回屬於大自然、研究者與人類的正義。 -
帝國、氣象、科學家$230.00
內容簡介
【重構人類理解世界的歷史,關鍵在於尺度】【氣候變遷議題,及時之作】
科學史博物誌最高榮譽「輝瑞獎」二〇一九年得獎作品
早在十九世紀的奧匈帝國,人們就為了是否該禁止森林砍伐、如何研究「氣候」等議題爭吵不休,
在那個沒有高速運算計算機、沒有電腦模擬的時代,
科學家、政治家與一般常民,是如何感受與處理這些似乎切身相關、但實際上卻難以捉模的問題?而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帝國—王國科學家」社群裡,其中有邊緣的孤獨一匹狼、有備受帝國統治階級重視的佼佼者、有長袖善舞的政治兼博物學者,
「他們」大多具有相似的背景與特質,這些人如何發展出獨特的尺度概念與視覺工具,
既要服務於跨民族的帝國統治志業,又必須一步步推進科學發展,同時調解可能無時不刻纏繞內心的矛盾——如何看待自身與自然世界之間的拉扯?
﹎【內容簡介】﹎▍ 奧匈帝國二元性與「奧地利問題」
有別於海洋帝國與占據海外殖民地的國家,歷史學家很少關注十九世紀歐亞陸地帝國產出知識的地理學。但奧匈帝國廣大疆域的高度差異性,驅使人們投身於帝國治理與科學創新的志業,包含建立觀測站運用觀測數據、視覺化繪圖技術的演進、推動動力氣候學發展、透過植物遷徙進行觀測、有關森林砍伐對氣候影響的大辯論等,哈布斯堡王朝樹立了廣義上大氣科學史的重要里程碑,也從而讓一般民眾意識到「氣候」的重要性。透過哈布斯堡王朝科學家之眼,我們得以返回那個時代,重探當時為了解決「奧地利難題」所發展的技術與理論,包括如何統整並發展出一套獨特系統,解讀並呈現奧匈帝國的特質——領土幅員廣大、地形差異甚廣,多民族多語言、結合了中世紀王國與現代法治的綜合政體。人們無不苦於探尋或發明新的著力點、研究手法與建立新的機構(如「中央氣象與地磁研究所」〔Zentral anstalt für Meteorologie und Geomagnetismus,簡稱ZAMG〕),處理氣候與人類、社會與帝國之間的關係與象徵意義。
▍ 關鍵運作邏輯:尺度縮放的問題
書中細膩地展現了氣候議題的複雜程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現代氣候科學是尺度(scale)縮放的產物,這種多尺度、多因果的框架,早在現代電腦與衛星科技出現前即已相當成熟。然而,出乎人們的刻板印象之外,這些過程不僅是知性的,作者更敏銳地指出這個過程亦是感性、熱情的、與美學相關並同時是社會性的,帶有深刻的政治意涵。而這也對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尺度概念與角度來思考現今人類面臨的氣候危機與應對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觀點。如同書中強調,任何人類的集體行動都取決於我們管理所謂的「規模擴張的情感工作」,即如何理解、應對氣候變化所產生的內在反應。
尺度的縮放調整必然導致情感的重新校準,如果我們能夠展現哈布斯堡王朝氣候科學家的獨創性,我們或許也就掌握改變現狀的機會。
-
江戶的一年$133.00
內容簡介
有夠好玩!江戶人過得比我們還多采多姿!
小漁村變身繁華之都,發展出百花齊放的江戶文化:
賞花、煙火、街頭藝人、祭典、錢湯、旅行、歌舞伎……
跟著自由奔放的江戶庶民,體驗食衣住行吃喝玩樂。德川家康一統天下後,開啟了長達265年的幕藩體制,政治重心從京都轉移到江戶(今天的東京)。過去日本文化以武士與貴族為中心,進入太平盛世後,商人、庶民的社經地位提升,逐漸成為引領潮流的中心。江戶人愛酒、愛菸、愛玩、愛各種新奇古怪的玩意,許多當時開始的風俗、習慣、規範、祭典活動、生活樣貌,更持續影響至今,形塑出今日日本豐富的文化樣貌。
──自由奔放!江戶人很懂得為生活找樂子
◆主題多元的桌遊始祖「雙六」,大人小孩都沉迷
◆稻荷社祭、山王祭、神田祭、惠比壽講……各種祭典是日常
◆賞花當然少不了酒宴及遊戲,還有助興用的變裝眼罩
◆吉原花街是「模擬戀愛」的地方,花魁還引領著最新時尚
◆早上4點起床搶位子,全民瘋歌舞伎,一整天都在看戲
◆展示魔術特技、珍禽異獸的「見世物小屋」總是大排長龍
◆外食盛行,路邊攤販壽司、天婦羅、鰻魚和蕎麥麵最受歡迎
◆抽菸飲茶是日常,接孩子下課後,一定要先來點甜點墊肚子
◆以參拜之名行遊玩之實,鎌倉江之島人氣最高
◆浮世繪大師也畫色色的春畫,父母帶著兒女一起欣賞
◆劍術、三味線、插花、茶道、圍棋……江戶人熱中學各種才藝──穿越時空,跟著江戶人過一年,一起見證庶民文化大爆發!
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按照時節介紹江戶人的重要節慶、活動,還有一整年間都持續進行的活動、娛樂,搭配著線條簡明的插畫,我們得以一窺過去的江戶人過著怎樣的生活,有些習性繼續持續到現在,有些則已成過往傳說。各種豐富的娛樂、遊戲、節慶、祭典儀式、街頭藝人表演、行動商販……完全不亞於現代,令人眼花撩亂。
集歷史考古、文化習俗研究、休閒娛樂於一本,跟著江戶人過精彩的一年。
-
解鎖世界$217.00
內容簡介
約翰.達爾文繼《帖木兒之後》、《未竟的帝國》又一重量級全球史著作
擁有蒸汽動力,就能重整世界秩序
啟動口岸城市樞鈕,就能控制全球網絡蒸汽機改變了地緣政治的形貌
強化中國、印度、澳大拉西亞、美洲、北亞和中亞的大陸開放態勢
這把鑰匙如何打開世界?「全球化」又從哪裡開始?英國皇家海軍的大戰略家,外號「傑基」的英國海軍上將費雪,曾說「五把鑰匙鎖住世界」,分別是新加坡、好望角、亞歷山卓、直布羅陀、多佛。在英國控制下,它們扼守歐洲與世界其他地方之間的海路,使這些海路不受任何敵對強權的艦隊威脅:不久,此一計畫就受到德國潛艇戰的破壞大考驗。英國將其「大艦隊」駐守在奧克尼群島,徹底實現費雪的構想,封住從北海進入大洋的最後一個出口。
本書徹底轉變費雪的比喻,打開他所「鎖住」的大部分地方,解鎖十九世紀這個輝煌的時代,各個海岸和口岸不再拒斥外界與封閉;遼闊的大陸內陸從此擺脫高昂陸路運輸成本所導致的與外隔絕;原本因為危險和湍急而難以逆流而上的河川,因為技術改進和蒸汽動力航行而暢行無阻。而「蒸汽動力」和「口岸城市」扮演了何種重要角色:
蒸汽動力
▍促使自由貿易發展、憑武力或利益打開歐洲以外世界
▍拉近舊世界到新世界的距離,帝國因此向外擴張建立口岸城市
▍在非西方國家是接收歐洲影響力的第一站
▍外來力量前進「有前景」腹地的橋頭堡
▍商人收集本地資訊,吸收本地盟友的聚點作者動筆撰寫此書,源於想探索全球化歷史、尤其是「蒸汽全球化」歷史。本書以此關鍵假設為架構:「我們」自一九九○年起的全球化並非獨一無二,而只是一連串全球化裡的最近一次;透過了解先前的幾次全球化,最能充分理解此全球化與眾不同之處;全球化趨勢愈是積累,卻也受到危機和逆勢的衝擊;不可把全球化理解為純經濟現象(我們常這麼認為),而必須視之為技術、商業、文化、意識形態、地緣政治、環境等諸方面改變的關鍵時刻,這些都將賦予每一次全球化有別於其他全球化之處。因為我們在全球化裡所交易的物品,不只貨物,還有錢、人、觀念、資訊、消費習慣──以及生物群系,即動物、植物、微生物。每次全球化的「性質」,都是透過它們之間的複雜互動形成。因此,全球化的催化劑,即全球化的「調節閥」(套用蒸汽技術的術語),在邏輯上,係屬機動性,即有形、無形之物能從世界一端橫越遼闊空間到另一端的輕易程度和速度。
蒸汽世紀於一九三○年步入尾聲時,世界上幾乎每個人口稠密的地區,已能享有按照時刻表定期行駛的汽輪和火車提供的便利,以及笨重、低成本貨物的交換。這是世界史上最翻天覆地的變革,更造就了今日的世界。
-
狐魅考:從獸、妖到仙,狐狸精的千年演變$143.00
內容簡介
愛恨情仇,狐界即是人間
狐狸人格化千年史,「狐魅」集大成之作:
從獸到妖、從妖到仙;看狐道鬥法,觀魅惑之術。
妖精的原罪,讓狐男狐女們的命運在文史筆墨下顯得特別坎坷。古人認為狐狸是最有靈性的動物,與人最為接近,因此對狐狸精有特別多的著墨,蘊化出千年的狐狸人格化歷史,如今仍是綿延不息的思想暗流。狐狸精形象在不同時代中的形態各異,由此和人、鬼、仙之間衍生出許多傳奇故事。
從千年的狐文化,追蹤狐狸精的汙名化始末:怪誕現象皆是狐作祟?!
揭開狐狸精的幻化過程:如何變化成人?如何修仙、渡劫?如何魅惑人?「物老成精」的觀點,源於對歷史有深遠影響的神仙思想,就是「以追求長生不老為終極目標」的理念。因此,人成仙,物成精,有相同的思想源頭。以神仙思想為核心的道教,千百年來一直在裝扮狐狸精的面容:
- 唐代牛僧孺撰寫的《玄怪錄》,記載了狐狸精修仙。
- 明清時期的狐狸精多被稱為「狐仙」,是民間宗教的重要祭祀對象。
- 清朝紀曉嵐認為,狐狸精的修仙術有正邪之分,邪道是「配合雌雄煉成內丹」,此即道教丹鼎派之採補術。
- 狐狸精的種種超能,如變化、隱形、飛天、攝取等都來自道教法術。
本書研究並輯錄《山海經》、《搜神記》、《聊齋誌異》、《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太平廣記》等數十種典籍中的數百則狐狸精故事,細緻探討並追溯狐文化的來龍去脈:狐丹有何效用?尾巴的煩惱是什麼?狐形的變化順序。狐狸精一詞何時開始成為指稱妖魅女子?狐變之術首先需要骷髏?狐狸變人還有變大變小問題?!
狐狸精作爲一個文化題材,很少進入學者的視野,然而狐與狐精挾帶著許多極爲重要的傳統觀念:世俗和宗教,倫理和哲學,歷史和審美,因此,它才能在漫長歷史歲月中形成一種內涵豐富的獨特文化現象。作者梳理出狐狸精的各種故事類型並集其大成,以現代人觀點深度探討狐文化的諸多新奇領域,從歷史、心理、宗教等多個角度切入,透過八大主題講述狐狸精與人類千百年的愛恨情仇,一窺狐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奇幻詭譎,是難得一見的狐文化發展史。
-
這樣的歷史課我可以: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2$107.00
內容簡介
今晚,我想來點不一樣的歐美近代史!
哈囉~Every巴迪!戴上你的VR眼鏡,
跟著歷史小巨星來場超時空的歷史之旅!
●中世紀的「獵巫」風潮,原來只是民眾「厭世」的代罪羔羊?
●歐洲的惡夢「維京海盜」,到底是掠奪者還是開拓者?
●馬丁.路德不僅是最早的網紅,還靠嘴砲引發了「宗教改革」?
●希特勒不菸不酒,甚至還吃素,結果竟發動慘無人道的侵略戰爭?
●「魯蛇」出身的邱吉爾,卻帶領英國走過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
●柏林危機中,美國隊長靠最強空中「外送」突破蘇聯封鎖?
從十字軍東征到地理大發現,從啟蒙運動到英國脫歐,吳宜蓉老師繼備受好評的《OSSO~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後,再次以活潑生動的文字,帶領我們深入探索歷史課本上短短一句話沒告訴你的真相,發掘隱藏在枯燥的人名、地名、年代與事件背後的秘密,你將發現,歷史課從此不再是「瞌睡課」,而是精采有趣到完全顛覆你的想像! -
漫畫圖解‧不可思議的馬雅古文明$133.00
內容簡介
PTT名人馬雅人(Mayaman)認證,最棒的馬雅文化入門書! 馬雅、阿茲特克的神祕古文明,一次全部告訴你! 「芝崎みゆき的《漫畫圖解・不可思議的馬雅古文明》,是目前台灣最棒的馬雅文化入門書籍。她利用輕鬆的漫畫方式介紹我們馬雅文化,讓讀者彷彿穿越時空,回到古馬雅。」──台灣最強馬雅文化專家,馬雅人強力推薦 中美洲古文明的神話和歷史,用幽默逗趣的手繪漫畫一次呈現給你 本書以完全手繪的漫畫形式呈現,讓你輕鬆閱讀無負擔,詼諧的文字敘述更要讓你邊讀邊笑,豐富的知識密度,還會讓你對中美洲古文明的認識瞬間爆表!絕對是你認識馬雅、阿茲特克最適合的第一本書! 揭開馬雅神祕曆法、阿茲特克活人獻祭的真面目 作者化身歷史小導遊,帶你親臨古代文明現場,讓你一窺馬雅的世界觀、曆法,認識阿茲特克人的神話傳說、社會風俗,最後還要告訴你,這些宛如謎團一般存在的中美洲古文明,是怎麼從世界上消失的…… 關於馬雅 世界是正方形的,而且是在一隻鱷魚的背上 一年分成18個月,每個月有20天,剩下的5天是不吉之日? 為何馬雅曆法令人瘋狂著迷?還讓全世界相信2012年是世界末日? 審美觀是……大眼睛的很醜,鬥雞眼是一種美 關於阿茲特克 上天堂的標準,取決於你死的方式! 不管做任何壞事,被捉到都是直接上死刑台 祭祀活祭品的屍體,最後會被大家分食吃掉!!! 最初的可可飲,被西班牙人評為「超難喝!豬喝的東西」 擁有當時世界首屈一指規模的交易市場,每天聚集兩萬人 繼埃及、希臘,日本最有趣的手繪圖文作家推出第三彈代表作 同系列作品《漫畫圖解‧不可思議的埃及古文明》、《漫畫圖解‧不可思議的希臘神話‧歷史》好評熱賣中!
-
人類的故事(名家重譯精裝珍藏版)$166.00
內容簡介
簡潔易懂、幽默流暢 百年來全世界最多人閱讀的世界史入門
享譽全球大眾史學家房龍 為兩位孫子撰寫的傳世之寶
榮獲第一屆紐伯瑞文學獎 暢銷全世界超過一千萬冊
特邀台灣翻譯名家鄧嘉宛重新詮釋
感受說故事高手的魅力 暢遊九千年人類文明的來龍去脈
如果歷史上少了某個人,或某個事件,那麼今日文明會有什麼巨大的不同?講述人類歷史的書籍汗牛充棟,各個史學家都以不同觀點出發描繪人類文明興亡。但對房龍來說,該怎麼說一個人類的故事,標準很簡單,只需想想這世界上要是少了這個人或這個事件,今日文明將變得截然不同,那麼就值得講述。
房龍僅用了數個月時間就完成這部《人類的故事》,這是一把開啟歷史巨塔的鑰匙,他為兩個孫子而寫,趁早讓孩子看見歷史中人性的自私、愚蠢與邪惡,教他們懂得善良與寬容的重要,滿心期待孩子們遊歷巨塔後能得到啟發。
他以幽默、流暢的筆法,將繁複的人類歷史講述成了一個跌宕起伏的「人類成長故事」。帶領讀者自埃及、蘇美等古文明,經歷文藝復興、工業革命,一路走到現代世界。當中包含猶太人的漫游故事、大航海時代的探險故事、希波戰爭的復仇故事、馬丁・路德的信仰故事、埃及艷后的愛情故事、宗教迫害的恐怖故事、基督耶穌的救贖故事等。
百年來,已有上千萬讀者透過這本書,重新理解人類歷史。在碎片化知識暢行的今日,我們反而愈發缺少對世界的全面性認識,而《人類的故事》正是一塊絕佳的敲門磚。
本書特色
◆ 《魔戒》譯者鄧嘉宛精心重譯,譯文簡潔流暢。鄧嘉宛在打磨《人類的故事》後,不禁感慨:「我將生命中的七個月交給了這本書。」
◆ 增添近兩萬字詳註,讓讀者更能領略歷史的趣味及重要。
◆ 保留房龍近百幅手繪圖,生動再現原作風貌。 -
大科學:從經濟大蕭條到冷戰,軍工複合體的誕生$217.00
內容簡介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軍工複合體的誕生,
從原子彈到核能發電,從太空設備到網際網路,
「大科學」的追尋成就了科學?還是毀壞了科學?
普立茲獎記者揭露一段政治與科學交織的歷史。
這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從原子彈到登月計劃,從探測太陽系外的宇宙,到深入微觀尺度的原子,這些都是「大科學」的產物,至今引導著產官學界的合作。
「大」,不是一個誇張的形容詞,而是特指一九三○年代開始,科學界從人員編制、經費投入、儀器尺寸等各方面,皆往鉅型化發展的趨勢。
居禮夫人時代的科學,往往由一位科學家,搭配兩、三位助理進行,到一九三○年代之後,一個實驗室可能包括數十名科學家,甚至成長為上千名專家的社群;實驗設備從小到可以放在「掌上」或「腿上」,大型化到好幾棟建築物才能容納得下,甚至巨大到變成「地景」的一部分;經費也不再是一所大學能夠承擔,而是需要傾國家之力,再加上工、商業界的巨頭。
是誰創造了新的合作模式?是誰開始追求「大」儀器?答案是,厄尼斯特・勞倫斯(Ernest Lawrence)。
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也是迴旋加速器的最初奠基者。他顛覆了科學家的傳統形象,發展出經營管理者的領導才能,還不拘領域,廣納技術人員。他在經濟大蕭條時代贏得資源,更讓「大科學」在二次世界大戰(加入曼哈頓計劃),以及戰後隨之而來的韓戰和冷戰裡,成為科學界、政治界和文化界的新典範。
在「大科學」新典範下,政府(特別是軍事單位)成為經費最大來源,工商業也逐漸影響學術界。科學家如何反省自身角色的改變?科學還是單純追求自然界真相嗎?還是科學界也需要從商業競爭當中,謀取自身利益?對「大科學」的追尋,究竟成就了科學,還是毀壞了科學?科學家如何成為政治裡的科學家?政治圈又如何因為科學社群的介入而改變?
無論是褒是貶,勞倫斯創造了我們身處的世界,大科學是我們的進行式。
@厄尼斯特・勞倫斯的時代
厄尼斯特・勞倫斯能夠在經濟大蕭條時代,說服研究基金會(例如:洛克斐勒基金會)投入鉅資,也能夠招募各方而來的人員,打破學科界線,打造勞倫斯風格的實驗室,不論是工程師或技術人員,只要有才能,都能在他的實驗室找到一席之地。最後,這樣的實驗團隊,還在世界各地複製,從美東到歐洲,都可以看到勞倫斯將迴旋加速器帶到世界各地的影子。他認為,與其視科學儀器為機密,不如幫助各實驗室打造迴旋加速器,加速讓高能物理的版圖變成科學界的常規。
勞倫斯啟動的迴旋加速器知識王國,不到二十年,加速器從11英吋進展到184英寸,用巨大的儀器探索微觀粒子的奧秘。在經濟大蕭條的時代,勞倫斯有能力說服金主,投入鉅資。接著在二戰時,勞倫斯加入著名的「曼哈頓計劃」,與各座山頭合作,研發原子彈,打造軍工複合體的雛形。戰後,美蘇和平對峙的冷戰時代,依然能持續獲得軍方贊助,成為軍備賽局裡關鍵性的毀滅力量。
@厄尼斯特・勞倫斯的爭議,以及他與歐本海默
核子工業除了引發道德難題,讓世人思考投注武器研發的正當性,核子力量也應用於醫界放射性療法(與他弟弟合作),和工業界的核能發電。究竟「大科學」本身即有為了取得軍方資源,而內建的不道德性?或者,「大科學」因為軍方介入而具備有利的發展條件,當轉移到其他領域,例如:網際網路(Internet),能創造出未來的榮景。
勞倫斯是貢獻卓著的科學家,也是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他所開啟的迴旋加速器研究,每次有了新發現,都會引發新一輪的疑問,而這些疑問又必須有更大、功能更強的機器才能回答。這種不斷掠取更多資源的追尋,讓人質疑:為何不去專注與人類生活更相關的科學研究?
另外,他在冷戰「麥卡錫主義」狂潮侵害美國學術自由的時候,並沒有挺身捍衛。他也因為熟知募款技巧,而在冷戰時期,不斷規劃出更大的計畫;他相信計畫夠大,才夠有吸引力。他還在各方試圖推動「禁核試」的浪潮中,持續追尋核子武器的研發,選擇成為物理學界的少數方。
一般人提到核子工業(原子彈),多會聯想到歐本海默。歐本海默最有名的,是以人道關懷,說出「後悔身為科學家卻製造出殺人武器」的一番話。勞倫斯卻支持核試,他認為,只有繼續核試,人類才有可能有「乾淨」的核彈,不論這個主張是樂觀的天真,或是政治說詞。兩位不同立場的人原先是好友,只是歐本海默為人所知,勞倫斯卻被逐漸遺忘。本書即是為了打開我們的另一隻眼,看見故事的另一半。
歐本海默雖受人敬重,但,是勞倫斯,他所創新的實驗室合作模式,改變了科學的內涵,以及科學和國家、產業界之間的關係。當因爲各界質疑,使得軍方逐漸淡出科學事業,商界和產業界填補了這樣的空間,成為下一波矽谷產業的推手。 -
天才的條件$133.00
內容簡介
本書初版為木馬文化《創作大師的不傳之祕》
《所謂的知識分子》作者保羅.約翰遜另一顛覆性傑作
不瘋魔,不成活!
人人皆有創造力,天才如何與眾不同?
本書回溯古埃及印何闐、中世紀巴哈、莎士比亞到近代藝術巨擘畢卡索、動畫大亨迪士尼,橫跨文學、繪畫、音樂、劇場、時裝設計、建築各領域。探索歷史上最知名,展現出崇高創造力的17位偉大藝術家。翔實記述他們偉大的藝術成就,對創作狂熱的執著以及經歷過的掙扎奮鬥。
- 珍.奧斯汀的創作生涯通常都在狹窄迴廊工作。她沒有安寧的場所也沒有自己的房間。環境諸多限制,也無法抑止她內心中渴望創作小說的熱情。
- 莎士比亞出身平凡家庭,卻絲毫不影響他字彙、音韻的才華和天賦。為了展現出劇中角色內心的激昂、空議、沉溺、不切實際等複雜情緒,他縱情恣肆創造出六千七百個全新詞彙
- 二十世紀最富有的藝術家,畢卡索,毀謗朋友、毆打妻妾,毫不在乎地傷害身旁所有人。而冷酷無情、沒有責任感,只對自己負責的性格,為他帶來排山倒海的自我驅策能量,全神專注投入眼前的藝術創作。
全面檢視這些展現人類藝術顛峰,創作大師的生命旅程。他們沒有固定的成功模式,也沒有一致的人生。出身顯赫或生來平凡、豪奢巨富或貧困度日、待人和善或蔑視旁人……每位創作大師共同的經歷都是為了達到自己心中的最高水準,追求卓越完美,所有時間、精神全數投入創作。不在乎社會價值觀、拋開傳統的限制,不依循既定的規範,幾近著魔。這一切只為了將與生俱來的創造力發揮到極致。
-
瞄過一眼就忘不了的世界史$200.00
內容簡介
高中老師╳神級YouTuber╳最強「圖像記憶法」
★2,000萬次點閱的超人氣課程!
★狂銷30萬冊!
★長踞日本Amazon世界史排行榜TOP1!
學生說:「老師,拜託您在YouTube 上推出課程啦!老師調走之後,我們還是好想聽您上課!」
為此山崎老師上傳了500部影片,從此走上超級YouTuber之路,這回他決定將網路上「神級課程」的祕訣傾囊相授:
✓一氣呵成!學習世界史毫無阻礙!
打破傳統教科書時間軸跳躍、紊亂,讓人暈頭轉向的架構,本書先說明各區域文明特色,再串聯大航海時代各地互動,輕鬆掌握世界史「整體概貌」!再也不用敲頭死背歷史名詞+年分!
✓丟掉年分!歷史就是好看好聽的故事!
學歷史怎麼可以不背年分!(師長尖叫)沒有啦!要考試的學生還是要背一下。
先將世界史當成好看的故事書,對故事因果爛熟於心,再回頭記年分才會事半功倍!
背年分不再是學習世界史的重點,只是考前複習時的最後步驟。
✓最強圖像!沒有什麼歷史是134張地圖+圖表學不起來的!
✓如果不夠,那就再加上20頁極簡年表!
絕頂超強圖像化記憶!讓地圖或表格幫你重點整理+提神醒腦!
【章首】有分章架構示意圖,【內文】平均2.3頁穿插地圖及圖像化事件整理,
【卷末】再附上考前速成「超強年表」。你的世界史,沒有不得高分的理由!
認準事件主角+剔除艱澀年分+華麗圖表視覺化學習
=歷史高分金三角!
本書特色
\最好用!圖像記憶法!/
從單一事件演變,到同一時期的跨區域發展,減少大篇章的文字帶來的壓力!
\超簡單!不用死背年分!/
學歷史就像在看故事!事件的演進順序,一目瞭然,再複雜也能輕鬆吸收!
\最實用!特別附錄!/
考前衝刺沒負擔!【文化史重點補充】&【跨區域年表總複習】
\無法擋!讀完本書,歷史分數直線飆升!/ -
被發明的昨日:人類五萬年歷史的衝突與連結$173.00
內容簡介
世界分崩離析,文明漸行漸遠,
如何跨越分歧,找出連結彼此的新敘事?
萬里長城牽動羅馬帝國衰亡?北歐歉收促成土耳其征服耶路撒冷?伊斯蘭教教義讓中國羅盤成為西歐航海家的利器?
──《中斷的天命》作者,連結人類歷史與命運的宏觀之作
※※※
「敘事」不只是說故事,還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更是推動文明前行、改變歷史的關鍵力量。
什麼是左右世界歷史的關鍵力量?我們很常想到戰爭與英雄、政治經濟制度與地理環境,卻常常忘記「敘事」的重要性。從石器時代開始,不同文明的人類就用敘事來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也用敘事界定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不同敘事間衝突與融合,奠定了不同文明與文化的基礎。本書就是敘事的大歷史,也是全新角度的全球史。
《被發明的昨日》悠遊上下五萬年的人類歷史,從伊斯蘭、游牧、印度、中國、非洲、西歐與美洲等諸多文明中爬梳千絲萬縷的故事,帶領讀者認識各個文化是如何「發明」自己的過去,以及這些世界觀怎樣共同改變了我們所知的世界。本書揚棄單一中心論,承認人類不同文化之間存在重大差異,異中求同地將各種敘事編織交融。既分析各種敘事興衰的原因,也重建一套看待世界歷史的宏觀方式。
面對地球村理想幻滅與衝突動盪的今日世界,我們更需要理解不同世界觀在歷史上是如何產生衝突與連結。人類雖然住在同一個地球上,卻活在不同世界裡。每個世界都把自己看作宇宙中心,卻忽略人類歷史其實彼此相連。繼廣受好評的《中斷的天命》後,塔米.安薩里再度帶來饒富洞見、淺顯易懂的生動文字,帶領讀者連結世界歷史上中斷的敘事,也連結人類未來的命運。
每個文明都把自己看作世界中心,
但若用更宏觀的角度,就會發現人類歷史其實彼此相連。
本書特色
■在矛盾衝突的當今世界,持續找尋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可能。
■不僅是一本敘事大歷史,更是我們現正需要的全球史。
■跳脫單一中心論,生動描述不同世界觀如何交織成今日的人類文明。
■《中斷的天命》作者安薩里榮獲Openbook年度翻譯好書獎後的最新宏觀之作,世界史課程的新選擇。
專文導讀
周樑楷|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
好評推薦
胡芷嫣|故事StoryStudio主編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紐約書籍雜誌》(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有別於傳統學術著作,大學世界史與高中歷史課的新選擇。」
★琳.亨特(Lynn Hunt)|新文化史大家:
「正是我們現在需要的全球史。」
★大衛.克里斯欽(David Christian)|「大歷史」學派的開創者:
「一本文筆優美的世界史,探討不同文明各自都有的『我們是誰』的故事。在今日如此殊異的世界裡,我們能建立一個足夠包羅萬象、足夠全球化,且能夠鼓勵世界攜手合作的新敘述,建立人類更美好的未來嗎?」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對塑造人類歷史的各種不同敘事描寫出色,深具價值。」
★拉傑.帕特爾(Raj Patel)|《廉價的真相》作者:
「安薩里再地成功書寫出鞭辟入裡、卻又淺顯易懂的當今世界故事。他靈巧地從歷史擷取範例,扭轉了『純粹文化或種族』觀。橫越空間與時間,融合各種概念,創造出當代世界。安薩里是文明交會的迷人導遊,帶我們認識這世界永恆又充滿希望的改變之力。」
★查爾斯.韋勒(R. Charles Weller)|研究伊斯蘭世界的歷史學家:
「安薩里將多元複雜的人類經驗編織成一個個說服性十足的故事線,以他著名的腳踏實地和博學多聞,將我們帶入動人的『眾多敘述形成的全球大敘述』。根據他個人的跨文化經歷、數十年的關鍵研究與反思,本書與我們密切相關,更是我們時代一個重要而獨特的聲音。」
★法里巴.納娃(Fariba Nawa)|美國自由記者:
「寫給資訊爆炸的人類文明,宛如一場深度導覽,展示我們從歷史初始就形成全球連結。安薩里解開複雜理論,解釋了昨日之我如何成為今日之我們。」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我們都活在以各文明為中心的敘事中,用不同的故事建構出想像的共同體或歧視鏈。然而,拜科學和史學蓬勃發展所賜,現代社會終於有了更完整、全面的知識,能夠穿越上百萬年的時空,來仰望整個人類歷史的星空。安薩里這位卓有見地的導師,在這本書用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的方式,讓我們愉快地見識到各文明中心之間如何形成不斷變動的星座──帝國、國家和民族互相深刻影響、唇齒相依,並且也相信我們全人類可以創造出彼此共榮共好的敘事。」 -
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183.00
內容簡介
在世界脈絡裡,中國原來如此!
兩河流域文明,刺激了中國早期王朝的出現與發展;
但外來因素沒有削弱的情形下,卻反而強化了中國文化的個性?
羅馬帝國和秦漢帝國分別瓦解後,
歐洲和中國為何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路徑?
為什麼中國文明後發先至,卻成為不斷改朝換代的早熟國家?
打破朝代順序,透過50個主題,以世界觀點看中國王朝興衰的運作邏輯!
中國文明從來不是獨立發展,自產生的那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的影響。在世界大背景下,聚焦並梳理歷史背後的規則,從歷史縫隙中,找出串聯古今中外發展與真相的引線,拆解歷史大問題、挖開不準確的歷史常識:
◆秦漢與羅馬之間有什麼神奇聯繫?
◆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時間,有著怎樣的規律次序呢?
◆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歐洲沒有官逼民反?西方農奴的生活水平竟比中國農民高?!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輸給英國的真正原因是……
◆面子外交:對於西方的「叩門」,中國與日本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丞相」名稱的演變:不過是一場皇帝與丞相間一直在玩的同個遊戲罷了。
◆海上來的蠻夷和陸上來的哪裡不一樣?
……。
世界史概念下的視角,跳脫通史與斷代史的架構,
聚焦並提煉中國歷史背後的大規律、大脈絡,
拆解歷史大問題、挖出不準確的歷史常識。
以新的方式看懂歷史: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在世界大背景下,全方位呈現中國歷史盛世、動亂、文化等背後的內在邏輯與外在動因。
—以核心問題為緯、以世界歷史為經:
從縱橫比較的視野深入思考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找出歷史認知盲點,從細節分析,看懂真正的歷史。短時間內建立起整體概念。
—找出歷史變動過程背後的規則:
本書沒有津津樂道於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的權謀故事,或是一次又一次的君臣爭鬥,也沒有按照善惡忠奸思路的歷史軼聞,因為這些過程雖然每次花樣都會翻新,但本質上無非是一些歷史中規律性的重複。
藉由切入50個歷史課題,化繁為簡,以世界史的視角,提引出中國王朝的興亡邏輯與遊戲規則,以及這些規則是怎麼形成的。
名人書評
縱有五千年,橫有四萬里,視野越是高遠,對中國史的理解越是開闊。—馬伯庸,知名歷史暢銷書作家
十多年前,史鐵生就向我推薦過張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我讀了好幾遍,還覺得不夠。這一次,張宏杰把他對歷史的理解都放在了這本書中,想法非常好,歷史的比較,更容易看得清楚;比較的歷史,更容易接近真相。—姜文 ,中國導演、演員
本書中涉及的史實,或許有些已為讀者熟知;但張宏杰在本書中的見解和觀點,肯定會引發歷史愛好者的興趣和思考。—葛劍雄,中國歷史地理學者
張宏杰的這本書,以核心問題為緯,以世界歷史為經,從縱橫的比較視野中得出了對中國史的深入思考,也蘊含著對歷史命運的深切關懷。 —許紀霖,中國歷史學家 -
獨立路上:從前蘇聯省思香港未來$120.00
內容簡介
獨立,並非通往自主的終點;它極其可能只是一個分號。
「獨立是為了什麼呢?獨立是一個手段,生活才是目的。
是因為活不下去,才讓人不得不拋開一切,搞獨立。」1988年的夏天,在塔林一場音樂會後,參與者自發地走到歌唱節的場地繼續唱,結果聚集了十萬人。一晚又一晚,自己來唱歌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唱的都是愛沙尼亞自己的歌:「我是愛沙尼亞人,未來也是,正如我本來就是。」(Eestlane olen ja eestlaseks jään, kui mind eestlaseks loodi.)他們從唱歌開始,漸漸變成唱自由,繼而變成講自由,唱歌活動演變為政治集會。就在這歌唱晚會中,一名青年在車上綁了愛沙尼亞被蘇聯吞併前的藍黑白舊國旗,駛進會場內繞圈。此後,大家都把過去數十年收藏的被禁旗幟拿出來,讓藍黑白三色在人群中飄揚,愛沙尼亞脫離蘇聯的「歌唱革命」,就此誕生。
這是愛沙尼亞的故事。
歷經文化入侵、移民湧入、人權敗壞以及政治操控,前蘇聯15國自1980年代起,激發出風起雲湧的獨立浪潮,至今獨立已逾二十五年。在這條漫長的路上,各國有各國的故事,愛沙尼亞從歌唱革命邁向自主、白俄羅斯獨立後卻迎來新的獨裁……,可見獨立並不是故事的終結,如何重新審視歷史、重構身分、鞏固民主,才是獨立之後人民能否真正自主的關鍵。香港評論員梁啟智親身走訪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及摩爾多瓦7國,踏上這條時間與空間上的獨立之路,從現況對映歷史,重新省思香港未來。
本書特色
親身走訪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及摩爾多瓦7國,香港評論員梁啟智貼身觀察前蘇聯各國自1991年以來,長達二十多年的獨立之路,從俄羅斯回望香港,從歷史省思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