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與政治 - 中文書
社會議題
查看全部社會議題內容簡介
「誰控制了歷史,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歷史。」
── George Orwell, 《1984》
形成香港人2,000年歷程
在帝國歷史中重現本土 以香港視野反觀中華興衰
水與陸、今與昔、魚與人互相滲雜的半真實空間,才是「歷史」本身。
《如水赴壑》是一條理解香港的另類線索,時間線從史前時期的中國延綿至2020年代的香港,網羅了過千年來孕育着香港這「化外之地」的歷史片段。 作者又以獨到的角度,剖析中原歷史與文化的根蒂特質,讓讀者以更廣闊的視野通達古今中港的各種人和事。
- 在歷史長河中,有甚麼故事建構了今天香港人的意識?
- 香港的政治運動趨向本土化,為何又折射着全球衝突的軌跡?
- 歷盡朝代更替的中國,如何成為跨越二千年的大一統共同體?
- 從屈原到金庸、張保仔到吳孟達,我們能否跳脫千年累積的觀念與迷思?
內容簡介
反修例運動毫無疑問將成為香港歷史中又一起關鍵事件,港區國安法的成立、新移民潮的出現、激烈行動的「常態化」,以及其他政治及抗爭文化的轉變等,都直接或間接屬於反修例運動觸發出來的連鎖效應。學界極需為這一場規模龐大、結構複雜、行動多元,而且變化多端的社會運動進行分析及整理,讓大眾能夠更了解這場運動的緣起、其力量的來源及局限,以及它對未來香港社會和政治的影響。不過,這本《時代的行動者》並不打算全面回應以上所有問題。本書選擇了講述八類參與者的故事,從他們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參與者及其他介入其中的人士如何影響及塑造了運動的動態發展。我們也可以通過參與者的經歷和視角,去探討反修例運動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八類參與者分別是傳統政黨與社運組織、「前線」抗爭者、社區組織人士、專業人士、「守護者」、中學生、「國際線」的參與者,以及新聞工作者。八個範疇的選擇,是考慮了不同範疇行動者各自的重要性、特殊性,以及各範疇組合起來之後能否盡量覆蓋運動的不同層面。
一場運動的命名,往往附帶着作者對運動的判斷和理解,又或者顯示着作者希望強調的地方。2019年的運動,曾被稱為反修例運動、反送中運動、自由之夏、反威權運動、逆權運動、流水革命等,當然也有媒體稱之為暴亂、黑暴,中國政府官員說過它有顏色革命的特徵。本書的書名及筆者個人仍用反修例運動,但其他作者可根據文章需要或自己的判斷使用其他名稱。不過,可以肯定的是,2019年至2020年初在香港發生的,不只是一件甚麼「社會事件」,而是一場需要認真面對和理解的社會運動。
內容簡介
動物有權利嗎?人類對動物有義務嗎?動物的精神生活是甚麼樣的?我們應如何理解它們的福利?在談論「動物」時我們心中所指的究竟是哪些動物—是字面意義上的包括變形蟲在內的所有動物呢,還是僅指有感知能力的動物,或某些其他範疇的動物?這些是當代關於動物權利爭論的核心問題,它們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哲學思考,還包括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
本書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結合各社會組織和個人對待動物的方式,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呼籲人們對動物權利問題給予關注並進行反思。
內容簡介
監獄裏絕大多數的人,不比外面的人壞。他們與我們唯一的區別是——他們被判有罪。
本書收益支援香港囚權工作。
2019年4月,反修例運動揭開序幕。與此同時,邵家臻因5年前的佔領中環運動,被判即時入獄8個月。這位立法會議員兼社工系講師,獲得了一個新代稱:囚犯編號413100。
牆外是社運的驚濤駭浪,牆內是風眼中生活。在那個時間被拉長、空間被壓縮的維度,413100因「呼叫」和「私傳紙仔」而被「柳記」盯上;因「自製食物」及「吃了別人的牛肉球」而被單獨鎖在「水飯房」;因毋忘責任而托起眼鏡,細察獄政與獄文化⋯⋯
當邵家臻不再是413100、甚至不再是議員和大學講師,他依然沒有忘記,決意在石牆種花,為牆內牆外的香港人播下希望。
本書記載了邵家臻在獄中的觀察和喜怒憂思悲恐驚,並透過囚友來信與過來人分享,剖析香港獄政的各種議題。這是一本某人的坐監記,也是香港監獄文化的指南,更是屬於我們的時代紀錄。
內容簡介
人的歷史意識和價值意識,不是說有就有,而需要認真研讀歷史和嚴肅探究價值。香港正進入一個不確定的轉型時代。我們身在其中,不僅要有激情和勇氣,也要對時代處境有清醒認識和合理判斷。這是艱難的過程,我們需要一起學習。這本書,記載了作者周保松的思想,也承載了他的情感。作者一直不諱言他是新移民,在深水埗鴨寮街長大,三十多年來受惠於香港的自由環境,得以讀書教書,認識許多有意思的好人。
作者說,這幾年,他經常在街頭聽見成千上萬的人一起高喊「香港人」。是的,香港人。千言萬語,盡在其中。香港很黯淡,香港也很光明。香港很絕望,香港也充滿希望;香港很無情,香港也處處是愛。香港人啊,真正美好的東西,用心就能看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國際關係
查看全部國際關係內容簡介
「偉大的祖國中國,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你們是生活在最幸福的時代、最幸福的國家當中。」
明明身處在地獄最底層,為什麼還會相信那是幸福的天國?
*
文革時的中國才經歷過極權主義式的洗腦,
如今,嚮往毛澤東絕對權威的習近平又讓謊言與幻想死灰復燃!
*
從文革經驗、中日關係、六四後的政治停滯,
談到習近平的獨裁統治、中美角力,以及吞併台灣的野心
前駐北京記者「矢板明夫」╳中日外交政治專家「石平」
戳破中國的幸福假象,告訴你極權中國的真實樣貌
身為日本在華遺孤第二代的矢板明夫,與青年時期赴日求學而歸化日本的作家石平,兩人都在中國度過了少年時期,這段時間恰好與毛澤東晚年推行的文化大革命大致重疊。這段「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是如何影響矢板明夫與石平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呢?
明明是一個地獄般的國家,中共究竟是如何鋪天蓋地進行大規模洗腦,以至於人民相信自己身處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度」?文革過後四十餘年,企圖「復興中華」的習近平嚮往毛澤東式的極權統治,對內打壓異己、對外進行外宣粉飾,他會成功嗎?
█文革十年是中國最黑暗的十年,兩人如何看待這段不堪回首的過往?
自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的文革十年間,有數以億計的人民遭到政治迫害,高達數千萬人被殺或被迫自殺,傳統文化也遭到破壞,經濟瀕臨崩潰,人民過著極度貧窮的生活。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對實際生長在黑暗時代的矢板明夫與石平而言,當時絕對不是什麼黑暗時代,相反地,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幸福的時代。
為什麼會有如此扭曲的想像呢?在外部世界的資訊完全被隔斷的情況下,從學校老師到廣播電台解說員,每天都這樣教導:「偉大的祖國中國,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你們是生活在最幸福的時代、最幸福的國家當中。」於是不知不覺間,這種世界觀就在人民心裡扎下了根,變成確信不移的真理。
從這點來看,極權主義進行的洗腦工作有多恐怖,可謂不言而喻。一旦人們相信了這種幻想,那麼謊言與幻想的世界,最後就會變成賴以生存的「真實」。因此,兩位作者透過自身的中國經驗,揭露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真實樣貌;從而促使眾人反省,不致陷入極權主義各種宣傳的陷阱中。
█習近平為何嚮往毛澤東的極權統治,他會將中國帶往何處?
文革之後,歷經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的中國已經是高居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然而,除了一部分特權階級以外,大多數的中國人都無法享受幸福。這是因為中國的體制使然,更何況當今掌權的習近平意欲返回毛澤東極權主義的老路。他先是廢除國家主席任期制,並以各種反貪腐之名剷除異己、拔擢自己人馬以集中權力;再利用網路「五毛黨」打擊反對意見、試圖製造自己民意所歸的假象。
而這種製造輿論假裝順應民意的作為,實則是以極權恐嚇民意。在作者的形容之中,恰恰是百年前的袁世凱翻版!那麼,習近平有可能成功嗎?畢竟一黨獨裁是沒有任何規則可言的——最高權力者自己就是法律、就是憲法;他可以無限擴大自己的權限,然後漸漸集中權力於己身。
但是石平認為,在這種強制抹殺民意、讓反對聲音無法浮現的手段之下,也難保會有民意反噬的一天,而習近平終將陷入自己的魔障。
█習近平如何處理美中衝突,「復興中華」的極致手段又是什麼?
習近平如今碰到的棘手問題,正是與美國總統川普的交手屢屢受挫。川普剛上台的二○一七年一月前後,就對習近平擺出一副徹底對峙的架勢,甚至還打電話給台灣的蔡英文總統,對中國施加壓力。以至於習近平曾經試圖以處理北韓核武危機來扭轉中美關係,偏偏北韓這個小老弟不給中國面子,金正恩的不受控使得習近平錯失北韓問題主導權,這是習近平在外交上的最大失敗。
至於習近平「復興中華」的終極目標,便是收復失土——台灣。他利用解放軍在台灣海域展現軍事力量,透過出動潛艦與飛機,對台灣施以武力壓迫;同時還採用了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的「混合戰」方式,也就是利用特殊部隊以非軍事手段,深入台灣境內進行情報戰,製造騷動混亂,再伺機出動解放軍以「恢復秩序」。
作者認為,儘管習近平以為國際社會的關切只有三分鐘熱度,故可放手一搏。但是台灣人民親中的比例遠不比克里米亞人民親俄的比例,二者無法混為一談。那麼,習近平併吞台灣的野心有可能成真嗎?他的下一步是否會劍指沖繩?
█以自身真實的中國經驗警告日本乃至全球,中國脆弱不堪的真相!
《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在形式上是《產經新聞》前北京特派員矢板明夫(現為台北支局長)與中日外交專家石平的「中國觀察」對談集。兩人都擁有橫跨中日兩國的成長與求學經驗,也因為身負媒體記者、政治評論家的職責,使得他們鍛練出對中國政治敏銳的觀察分析能力。
兩人從共同經歷的文革談起,細數八○年代中日關係的轉變、鄧小平的開放改革、天安門事件造成的政治停滯,談到接替胡溫後上台的習近平如何嚮往毛澤東的極權統治,以「復興中華」為己任的野心,以及有何敗露的跡象。本書主要的目的,便是要向讀者傳達真實中國並非大外宣所宣傳的那樣輝煌美好,利用威權塑造出來的幸福國度,不過只是共產黨故技重施的洗腦套路。而這種極權統治不只日本該謹慎面對,全世界也應加以防範。
內容簡介
大眾傳播 / 新聞學
查看全部大眾傳播 / 新聞學內容簡介
反修例運動毫無疑問將成為香港歷史中又一起關鍵事件,港區國安法的成立、新移民潮的出現、激烈行動的「常態化」,以及其他政治及抗爭文化的轉變等,都直接或間接屬於反修例運動觸發出來的連鎖效應。學界極需為這一場規模龐大、結構複雜、行動多元,而且變化多端的社會運動進行分析及整理,讓大眾能夠更了解這場運動的緣起、其力量的來源及局限,以及它對未來香港社會和政治的影響。不過,這本《時代的行動者》並不打算全面回應以上所有問題。本書選擇了講述八類參與者的故事,從他們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參與者及其他介入其中的人士如何影響及塑造了運動的動態發展。我們也可以通過參與者的經歷和視角,去探討反修例運動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八類參與者分別是傳統政黨與社運組織、「前線」抗爭者、社區組織人士、專業人士、「守護者」、中學生、「國際線」的參與者,以及新聞工作者。八個範疇的選擇,是考慮了不同範疇行動者各自的重要性、特殊性,以及各範疇組合起來之後能否盡量覆蓋運動的不同層面。
一場運動的命名,往往附帶着作者對運動的判斷和理解,又或者顯示着作者希望強調的地方。2019年的運動,曾被稱為反修例運動、反送中運動、自由之夏、反威權運動、逆權運動、流水革命等,當然也有媒體稱之為暴亂、黑暴,中國政府官員說過它有顏色革命的特徵。本書的書名及筆者個人仍用反修例運動,但其他作者可根據文章需要或自己的判斷使用其他名稱。不過,可以肯定的是,2019年至2020年初在香港發生的,不只是一件甚麼「社會事件」,而是一場需要認真面對和理解的社會運動。
內容簡介
- 為想要瞭解香港的人而作
- Matters 創辦人 張潔平專文推薦
- 以三十六道包含認同、制度到未來走向的提問,勾勒出香港的基礎輪廓
香港很獨特,但香港不孤單。身分該如何理解?歷史該如何記憶?權力是否必須服從?制度該如何改變?面對系統性敗壞時能如何力抗?這些問題,不只香港人在面對,也不只香港人在嘗試回答。對香港的未來,我不敢盲目樂觀。不過如果香港的故事能激發更多人勇於問問題,不急於下定論,慢慢去找答案,容許不同意見的存在,也算在世上留下了一個難能可貴的印記。——梁啟智(本書作者)
香港所真實經歷的,需要被看見。而被看見的基礎,是找到自我述說的基礎、方法與能量。這是為什麼,這一本《香港第一課》如此重要。——張潔平(Matters創作平臺創辦人)
本書撰寫的初衷是力求化解中港之間的訊息差異與鴻溝,希望透過系統性討論,把香港各種困境與議題的前因後果說明清楚;同時也試圖探索一系列重要問題:如果中國對香港的主流理解有嚴重偏差,理由是什麼?背後是否有結構性的成因?希望透過理性探討,帶動更多人一起提出質疑,尋找答案。
本書於網路社群平臺連載期間,香港爆發了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抗爭運動,引來全世界關注。香港位於普世價值與中國體制碰撞的最前線,理解差異與衝突的由來,不只提供了香港人思考前路與自省的機會,也提供了外地,以及同處於碰撞前沿的臺灣人理解如何應對與面對「中國崛起」現象。
作者透過三十六道問答,如「香港自古以來不就是中國領土嗎?」、「為什麼香港的抗爭近年愈來愈暴力激進?」、「一國兩制還有將來嗎?」,以兼具縱深與橫向的方向道出香港百年來的認同之爭、制度之爭,以及該往何處去的問題。香港為何會成為近日世人眼中的「示威之都」,香港人又是什麼?本書將提供明晰的脈絡。
報導文學
查看全部報導文學內容簡介
「從來沒有人教育我們自由是什麼,我們只被教育如何為自由而犧牲。」
她說,我寫了三十年,寫得筋疲力盡,為何我們還沒換來自由?
人類太容易遺忘過去,總是在重蹈覆轍……當1991年蘇聯解體那一刻,有人期待變革,有些人恐懼改變,二十世紀的九〇年代,俄羅斯的自殺人數是世界第一。《二手時代》這本書,便是透過二十年來一個個自殺者的人生,觀察社會痛苦轉型下,人類最深刻的本質和欲求。
我們是共產主義的孩子,卻在過資本主義的生活……最初十年的變革,是對資本主義與自由的嚮往,卻換來動蕩不安的社會景況。相較之下,過去的「共產」時代,顯得「單純」許多。我們看見,在自由開放以後,知識份子當起清潔工、大學教師在街頭叫賣。當社會結構改變,需要的能力與追求的目標也不相同,這是過去他們無法想像,如今卻無能為力的。無所適從的他們,不知未來該往哪裡走……
在這個名為自由的實驗裡,不論是學者、建築師還是清潔工,都在尋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宛如在找尋一個遙不可及的烏托邦。究竟是蘇維埃的本性過於根深柢固,讓他們無法走向另一種生活?還是他們注定只能追尋一個不可能的夢想?蘇聯解體已經過了二十年,如今人民憤怒於現狀,開始嚮往「往日」的美好,戈巴契夫成了人民的敵人,史達林重回人民懷抱,普丁繼續連任,猶如世界各地一再複製的「獨裁政權」。身為白俄羅斯人,她的國家目前的統治者也是從1994年至今從未換過。對她來說,蘇聯解體了,但周遭的一切仍舊沒有改變,如同她所遭受的迫害。終究,自由還是那麼遙不可及.....
2015諾貝爾文學獎系列作
百年第一人╳記者╳文獻文學獲獎
作品授權52個國家,翻譯成47種語言
俄文直譯繁中版2016年首度上市
台灣版限量作者燙金簽名
內容簡介
心理學
內容簡介
★日本亞馬遜年度冠軍書,連續300天長踞暢銷榜,街頭巷尾人手一冊!
★榮獲日本2014年商業書大賞第三名,作者古賀史健榮獲評審特別獎!
★獲選《經理人》雜誌2014年4月商管選書。
★戴爾.卡內基:「阿德勒是畢生研究人類及其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
★與佛洛依德、榮格齊名,並稱「心理學三巨頭」。阿德勒除了是心理學發展承先啟後之人,更堪稱自我啟發之父!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為什麼人們一直無法改變?
為什麼自卑感總是揮之不去?
為什麼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
為什麼現在無法真實感受到幸福?
或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一名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來到哲學家的小屋。
當他聽聞哲學家主張「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便決心前來推翻這種謬論。
這個世界明明複雜混亂,哪裡單純了?
如果幸福真的這麼容易,為什麼他還會過得這麼痛苦?
他們開始了你來我往的思考與論辯。年輕人原以為哲學家不過是昧於現實的昏庸老頭,但是一夜又一夜過去後,年輕人反而陷入沉思:這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哲學家說。怎麼會這樣?怎麼會有人想被別人討厭?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又為什麼非得被別人討厭不可呢?這個世界,究竟是單純,還是複雜?人,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出生於維也納,是一位醫師、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他相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並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研究過程也應該以個人的特殊心理經驗為對象。阿德勒的學說讓心理學從「生物性」轉向「社會性」,對心理學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許多治療學派也都引用他的學說,他更被奉為家族治療的鼻祖。
文化研究
查看全部文化研究內容簡介
1841 年1 月25 日,一隊英國海軍官兵在中國南方珠江三角洲一個小島登陸,升起英國國旗;第二天,英國遠征軍司令代表英國政府正式佔領此地。
這個名為香港的不起眼小島,注定不平凡的歷史正式展開。
由「不毛之地」到「東方之珠」,由小漁港到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地理優勢,令這個彈丸之地總是在世界舞台佔一席位;由兩個世界的邊界,由英國殖民地到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的曖昧身世,令這個矛盾的地方總是難以說得清。
1997 年7 月1 日,香港主權回權中國。「香港故事展覽以香港回歸作結,但這個由香港人書寫的故事仍將會日復日、年復年的永遠延續下去。」香港歷史博物館常設展更新之前,以這句作結。今天,香港再次站在歷史關口,香港人書寫的故事面臨另一次重要轉折。
暢銷香港歷史讀本《香港簡史》中譯版再次問世,由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高馬可(John M. Carroll)梳理香港百多年的足跡,一探香港故事的前世今生。
內容簡介
反修例運動毫無疑問將成為香港歷史中又一起關鍵事件,港區國安法的成立、新移民潮的出現、激烈行動的「常態化」,以及其他政治及抗爭文化的轉變等,都直接或間接屬於反修例運動觸發出來的連鎖效應。學界極需為這一場規模龐大、結構複雜、行動多元,而且變化多端的社會運動進行分析及整理,讓大眾能夠更了解這場運動的緣起、其力量的來源及局限,以及它對未來香港社會和政治的影響。不過,這本《時代的行動者》並不打算全面回應以上所有問題。本書選擇了講述八類參與者的故事,從他們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參與者及其他介入其中的人士如何影響及塑造了運動的動態發展。我們也可以通過參與者的經歷和視角,去探討反修例運動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八類參與者分別是傳統政黨與社運組織、「前線」抗爭者、社區組織人士、專業人士、「守護者」、中學生、「國際線」的參與者,以及新聞工作者。八個範疇的選擇,是考慮了不同範疇行動者各自的重要性、特殊性,以及各範疇組合起來之後能否盡量覆蓋運動的不同層面。
一場運動的命名,往往附帶着作者對運動的判斷和理解,又或者顯示着作者希望強調的地方。2019年的運動,曾被稱為反修例運動、反送中運動、自由之夏、反威權運動、逆權運動、流水革命等,當然也有媒體稱之為暴亂、黑暴,中國政府官員說過它有顏色革命的特徵。本書的書名及筆者個人仍用反修例運動,但其他作者可根據文章需要或自己的判斷使用其他名稱。不過,可以肯定的是,2019年至2020年初在香港發生的,不只是一件甚麼「社會事件」,而是一場需要認真面對和理解的社會運動。
內容簡介
誰擁有乳房?
當乳房的使用權和詮釋權一再移轉,它將往何處去?
一部至今無人能出其右的女性身體文化史
幽默、尖銳,旁徵博引
全面展示了西方歷史中乳房所乘載的多元意涵及流變
完整注釋│經典重現
成令方(高醫大性別所教授)│專文導讀
肉彈甜心、李欣倫(作家)、林蔚昀(作家)、陳芯宜(電影╱紀錄片導演)、張明旭(性別平等教育大平台專案經理)、黃瑞汝(前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委員、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委員)、鄭治桂(台灣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蔡宜文(作家)
露點驕傲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內容簡介
女性擁有好乳房,也擁有壞乳房。
在男人眼中,它代表「性」;資本主義讓它成為最好賣的商品。
對嬰兒而言,它是食物;醫師則只聚焦於其哺育功能與病徵。
從家庭角度來看,女性拒絕哺乳會遭受撻伐,但公開哺乳亦是禁忌。
在政治與宗教的濾鏡底下,乳房時而等待拯救,時而散發神聖光暈。
分類學上的「哺乳綱」,起因來自於十八世紀科學家對乳房的病態關注;
同一時期,上流社會與下層階級的乳房,形象與待遇則不可同日而語。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乳房不僅鼓舞士氣,更用於國族主義政治宣傳;
但到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下,乳房地位遠遠不及陽具。
二十世紀歐美文化席捲全球後,乳房的情色意涵逐漸取代其他象徵,成為壓倒性的代表。
然而,乳房所乘載的意義是否也隨之劃下句點,到此為止?
或者,此乃另一場人權之戰的開端?
《乳房的歷史》是女性主義史學家瑪莉蓮‧亞隆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她以女性視角出發,仔細清點、爬梳乳房在西方文化不同時期與脈絡下所被建構出的複雜形象,從乳房的神聖化到情色化,政治化到商品化,乃至於乳房的階級差異與流動,以及解放的可能性,試圖闡明乳房絕非僅是一身體部位,背後更埋有龐大的性別議題,自1997年出版至今,代表性與影響力持久不衰。
內容簡介
建築探討的不只是風格與美感,
更是當代社會文化的縮影與歷史痕跡。
中環下車,以古銅色的聖佐治大廈為方向指示上班路線;
塞入觀塘,尋找地標性的圓筒形九龍麵粉廠打卡拍照;
油麻地拐彎,發現信義真理堂宛如挪亞方舟在城市中航行——
漫步在城市,歷史建築散落四周,等待我們發掘、理解再愛上。
25幢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
25個不同時空發生的社會故事,
即使都有日倒下,
我們可否趕及在拆卸以前細意聆聽?
內容簡介
「偉大的祖國中國,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你們是生活在最幸福的時代、最幸福的國家當中。」
明明身處在地獄最底層,為什麼還會相信那是幸福的天國?
*
文革時的中國才經歷過極權主義式的洗腦,
如今,嚮往毛澤東絕對權威的習近平又讓謊言與幻想死灰復燃!
*
從文革經驗、中日關係、六四後的政治停滯,
談到習近平的獨裁統治、中美角力,以及吞併台灣的野心
前駐北京記者「矢板明夫」╳中日外交政治專家「石平」
戳破中國的幸福假象,告訴你極權中國的真實樣貌
身為日本在華遺孤第二代的矢板明夫,與青年時期赴日求學而歸化日本的作家石平,兩人都在中國度過了少年時期,這段時間恰好與毛澤東晚年推行的文化大革命大致重疊。這段「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是如何影響矢板明夫與石平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呢?
明明是一個地獄般的國家,中共究竟是如何鋪天蓋地進行大規模洗腦,以至於人民相信自己身處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度」?文革過後四十餘年,企圖「復興中華」的習近平嚮往毛澤東式的極權統治,對內打壓異己、對外進行外宣粉飾,他會成功嗎?
█文革十年是中國最黑暗的十年,兩人如何看待這段不堪回首的過往?
自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的文革十年間,有數以億計的人民遭到政治迫害,高達數千萬人被殺或被迫自殺,傳統文化也遭到破壞,經濟瀕臨崩潰,人民過著極度貧窮的生活。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對實際生長在黑暗時代的矢板明夫與石平而言,當時絕對不是什麼黑暗時代,相反地,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幸福的時代。
為什麼會有如此扭曲的想像呢?在外部世界的資訊完全被隔斷的情況下,從學校老師到廣播電台解說員,每天都這樣教導:「偉大的祖國中國,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你們是生活在最幸福的時代、最幸福的國家當中。」於是不知不覺間,這種世界觀就在人民心裡扎下了根,變成確信不移的真理。
從這點來看,極權主義進行的洗腦工作有多恐怖,可謂不言而喻。一旦人們相信了這種幻想,那麼謊言與幻想的世界,最後就會變成賴以生存的「真實」。因此,兩位作者透過自身的中國經驗,揭露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真實樣貌;從而促使眾人反省,不致陷入極權主義各種宣傳的陷阱中。
█習近平為何嚮往毛澤東的極權統治,他會將中國帶往何處?
文革之後,歷經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的中國已經是高居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然而,除了一部分特權階級以外,大多數的中國人都無法享受幸福。這是因為中國的體制使然,更何況當今掌權的習近平意欲返回毛澤東極權主義的老路。他先是廢除國家主席任期制,並以各種反貪腐之名剷除異己、拔擢自己人馬以集中權力;再利用網路「五毛黨」打擊反對意見、試圖製造自己民意所歸的假象。
而這種製造輿論假裝順應民意的作為,實則是以極權恐嚇民意。在作者的形容之中,恰恰是百年前的袁世凱翻版!那麼,習近平有可能成功嗎?畢竟一黨獨裁是沒有任何規則可言的——最高權力者自己就是法律、就是憲法;他可以無限擴大自己的權限,然後漸漸集中權力於己身。
但是石平認為,在這種強制抹殺民意、讓反對聲音無法浮現的手段之下,也難保會有民意反噬的一天,而習近平終將陷入自己的魔障。
█習近平如何處理美中衝突,「復興中華」的極致手段又是什麼?
習近平如今碰到的棘手問題,正是與美國總統川普的交手屢屢受挫。川普剛上台的二○一七年一月前後,就對習近平擺出一副徹底對峙的架勢,甚至還打電話給台灣的蔡英文總統,對中國施加壓力。以至於習近平曾經試圖以處理北韓核武危機來扭轉中美關係,偏偏北韓這個小老弟不給中國面子,金正恩的不受控使得習近平錯失北韓問題主導權,這是習近平在外交上的最大失敗。
至於習近平「復興中華」的終極目標,便是收復失土——台灣。他利用解放軍在台灣海域展現軍事力量,透過出動潛艦與飛機,對台灣施以武力壓迫;同時還採用了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的「混合戰」方式,也就是利用特殊部隊以非軍事手段,深入台灣境內進行情報戰,製造騷動混亂,再伺機出動解放軍以「恢復秩序」。
作者認為,儘管習近平以為國際社會的關切只有三分鐘熱度,故可放手一搏。但是台灣人民親中的比例遠不比克里米亞人民親俄的比例,二者無法混為一談。那麼,習近平併吞台灣的野心有可能成真嗎?他的下一步是否會劍指沖繩?
█以自身真實的中國經驗警告日本乃至全球,中國脆弱不堪的真相!
《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在形式上是《產經新聞》前北京特派員矢板明夫(現為台北支局長)與中日外交專家石平的「中國觀察」對談集。兩人都擁有橫跨中日兩國的成長與求學經驗,也因為身負媒體記者、政治評論家的職責,使得他們鍛練出對中國政治敏銳的觀察分析能力。
兩人從共同經歷的文革談起,細數八○年代中日關係的轉變、鄧小平的開放改革、天安門事件造成的政治停滯,談到接替胡溫後上台的習近平如何嚮往毛澤東的極權統治,以「復興中華」為己任的野心,以及有何敗露的跡象。本書主要的目的,便是要向讀者傳達真實中國並非大外宣所宣傳的那樣輝煌美好,利用威權塑造出來的幸福國度,不過只是共產黨故技重施的洗腦套路。而這種極權統治不只日本該謹慎面對,全世界也應加以防範。
內容簡介
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世界這麼不平等?
「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賈德‧戴蒙經典不墜之作
最具原創性與影響力的一萬三千年人類簡史
榮獲普立茲獎、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紐約時報暢銷書
36國語言譯本,全球銷售超過數百萬冊
|25週年暢銷紀念版|
為什麼現代社會中的財富和權力分配,是以今日此種面貌呈現?
為何越過大洋殺戮、征服和滅絕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
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導致現代世界的不平等?
透過生物地理學、演化生物學、語言學、文化人類學等科學的視野,賈德.戴蒙帶領讀者橫跨一萬三千年,探索不同族群的發展軌跡。本書挑戰了傳統史觀,出版至今傳誦不墜、激起無數討論,本身即是人類文明的重大進展。閱讀本書,不但能明白現代世界的生成,亦將使未來世界的樣貌更為明晰。
/建構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 剖析社會不平等的起源
今天的世界現況,其實早在一萬三千年前就決定了。
賈德.戴蒙做出了重要的提醒:各洲社會、文化的巨大歧異不在生物基因本身,而在環境的差異。他嘗試探討主宰人類社會的關鍵,認為各大洲「自然資源」的不平等,正是造就至今社會文明發展落差的主因。從本書作者三十多年的思考脈絡中,不僅解釋了「槍炮、病菌與鋼鐵」何以成為文明擴張、族群鬥爭的利器,更闡述了地理環境條件為什麼足以決定人類的歷史命運。
好評推薦
本書不但在理解人類歷史層面充滿了魅力,也精彩地描寫了如何運用起步優勢,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獲得早期成功。為商業界以及對科技成功之道感興趣的人士,提供了極具參考性的範例。──比爾.蓋茲(Bill Gates)
作者對人類社會的不平等做出極為引人入勝的解析……精妙地融合了專業知識、趣味和憐憫,從來不曾有人處理的如此有條不紊。──《時代》(Time)雜誌
本書提供了非凡的視野……是近年認識人類過去最重要且最值得一讀的作品。──《自然》(Nature)雜誌
這是一本極其重要的書,每一位大學生必讀之經典,書中的主旨更該從小教育給下一代。──《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書評
本書展現作者的巧心慧思與博學多聞,而且生動有趣,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世界。──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瘟疫與人》作者
戴蒙放眼天下、展望全球,得到的結論必然引人爭議。可是這只是個開始,他讓我們對世界史產生新的看法。──艾弗瑞.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生態帝國主義》、《哥倫布大交換》作者
作者帶領讀者回到人類自然史做一趟旋風之旅,直到冰期結束,約當一萬三千年前這是人類共同的身世。帝國的起源、宗教、文字、農業和槍炮也都在本書中。鑑往知來,研究現代世界形成的經過,有助於我們放眼未來。──保羅.埃力克(Paul R. Ehrlich)|史丹佛大學教授、《人類的演化》作者
沒有一個科學家像戴蒙,給我們這麼多來自實驗室和田野的寶貴經驗;就人類社會的問題而言,也很少有人像他呈現得如此有條不紊。本書讀來趣味十足,戴蒙展現了歷史和生物學的相輔相成,融會貫通,更加深我們對人類環境的了解。──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哈佛大學教授、《生物圈的未來》作者
性別研究
教育
查看全部教育內容簡介
要成為出類拔萃的專才,留學英國是上上之選。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碩士、布里斯托大學教育博士——凌羽一博士(Dr. Jeffrey Hui)多年致力培育學生,多位門生成功入讀牛津、劍橋等全球頂尖大學。他認為,海外升學的規劃應配合孩子的個性和才華,他在書中揭示「學業&職業」密碼,並為學生及家長拆解英國升學的關鍵問題:
何時是出國留學的最佳時機?
英國教育制度多元化,容易與香港或亞洲學制銜接。作者盤點最受歡迎的8條英國留學路線,涵蓋高小、初中、高中、大學及研究院階段,列出其中的財務、家庭去向、職業規劃的考量。
該入讀優質私立中學,還是免費公立中學?
英國一般公立中學「有教無類」,以校網區收生,住得愈近學校,入讀機會愈大,但水平參差;而當中質素較高的文法學校則收生嚴謹,入學一般須經過競爭激烈的11+考試。私立學校的平均教學水準較優異,而入學也需過五關斬六將。作者除了分享準備入學試的技巧,更分析大倫敦、英格蘭東南部、西北部和東部等熱門校區的優秀中學。
該選擇哪一所大學、哪一個學系?
英國有近百所大學,可分為研究型及職業導向型兩大類。書中詳細介紹牛津、劍橋、倫敦三大和部分羅素大學集團成員大學的特色和優勢科系。你更可透過「霍爾蘭學業&職業密碼」識別個人性格特長,並以此挑選最適合自己的學校及課程,為未來事業奠下穩固基礎,逐步朝人生目標邁進!
內容簡介
其他
內容簡介
- 為想要瞭解香港的人而作
- Matters 創辦人 張潔平專文推薦
- 以三十六道包含認同、制度到未來走向的提問,勾勒出香港的基礎輪廓
香港很獨特,但香港不孤單。身分該如何理解?歷史該如何記憶?權力是否必須服從?制度該如何改變?面對系統性敗壞時能如何力抗?這些問題,不只香港人在面對,也不只香港人在嘗試回答。對香港的未來,我不敢盲目樂觀。不過如果香港的故事能激發更多人勇於問問題,不急於下定論,慢慢去找答案,容許不同意見的存在,也算在世上留下了一個難能可貴的印記。——梁啟智(本書作者)
香港所真實經歷的,需要被看見。而被看見的基礎,是找到自我述說的基礎、方法與能量。這是為什麼,這一本《香港第一課》如此重要。——張潔平(Matters創作平臺創辦人)
本書撰寫的初衷是力求化解中港之間的訊息差異與鴻溝,希望透過系統性討論,把香港各種困境與議題的前因後果說明清楚;同時也試圖探索一系列重要問題:如果中國對香港的主流理解有嚴重偏差,理由是什麼?背後是否有結構性的成因?希望透過理性探討,帶動更多人一起提出質疑,尋找答案。
本書於網路社群平臺連載期間,香港爆發了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抗爭運動,引來全世界關注。香港位於普世價值與中國體制碰撞的最前線,理解差異與衝突的由來,不只提供了香港人思考前路與自省的機會,也提供了外地,以及同處於碰撞前沿的臺灣人理解如何應對與面對「中國崛起」現象。
作者透過三十六道問答,如「香港自古以來不就是中國領土嗎?」、「為什麼香港的抗爭近年愈來愈暴力激進?」、「一國兩制還有將來嗎?」,以兼具縱深與橫向的方向道出香港百年來的認同之爭、制度之爭,以及該往何處去的問題。香港為何會成為近日世人眼中的「示威之都」,香港人又是什麼?本書將提供明晰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