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會員即享九五折!購買任何2件產品可享本地免費送貨服務!
篩選

8 Items

每頁
Set Descending Direction
查看 Grid List

性別研究

  1. 女力告白
    $113.00

    內容簡介

    身為女性,我很抱歉;生為女性,令人遺憾?
    是什麼樣的歷史,讓女性一旦掌握權力,便注定握緊天生性別的原罪,和對命運的憤怒?
    人人平等,難道永遠都會是天方夜譚?
    Wolfson History Prize得主、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古典文學教授、
    英國最受歡迎歷史學者瑪莉‧畢爾德,在《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一書中,
    精闢評論暗藏社會中以憤怒與正義偽裝的權力不平等。字字珠璣,語語直指關鍵。

    ‧革命過後,醫生還是醫生,女性還是女性。
      自19世紀末起,爭取權利與權力的西方女權運動歷經百年運作,造就了歷史上數項重大變革。女性走向職場、步入政壇,自由上街頭闡述自身想法,但性別壁壘始終存在,且形式更多樣,以更幽微的方式潛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成為在無形中左右我們的認同、態度與姿態。

      我們在思及醫生這個職業時,腦海中閃現的是男性;思及護理師時,往往下意識認為是女性。這讓人不禁懷疑,難道百年來的革命,是無效的嗎?

    ‧妳講得很好,但讓我們先看看在場的男性有沒有人要講相同的話。
      瑪莉‧畢爾德在《女力告白》書中援引的例子遍及古今,從「在公開場合發聲」這個最根本的基礎,探討幾乎世界共通的厭女文化。她觀察女性的聲音在文學作品與歷史記事中被抹消的情況,指出希臘神話裡的女性角色往往會被弄啞,而伊莉莎白女皇強調自身「雌雄同體」的著名演講,竟很有可能是後人竄改的結果。

      身為歷史學者,瑪莉‧畢爾德自身飽嚐來自性別歧視的不懷好意。她更深刻地以自身經驗佐證,畫出厭女傳統如何延續到現代,指出就算是談論同一個主題,男性教授的說法觀眾會欣然接受,但女性教授卻會接到觀眾私訊「指導」她該如何講述同一件事。在政治上也是如此,民眾對男性政治人物有無盡的包容力,卻往往帶著譏誚的態度,期待女性政治人物在政治領域的失敗。

      在功成名就一事上,性別難道是影響我們的最根本因素嗎?

    ‧身為女性,我很遺憾?
      人人都有掌握自身命運的權力,不應該因性別、身分而有不同。
      瑪莉‧畢爾德問道:女性如果不被視為歸屬在權力架構中,那麼必須重新定義的,難道不是權力本身嗎?

    查看更多...
  2. 改變性別,是為了活出真實自我
    $130.00

    內容簡介

    我不是喜歡男人才想改變身體,而是不能接受自己的身體。
    我想喜歡的,是我自己。

    不能只看社會的表面,就自以為了解整個社會
    不是只有自己聽見的聲音,就代表所有人民的聲音

    日本第一位跨性別議員為弱勢族群的勇敢發聲!

    上川礼從小就對自己的性別感到困惑,難以接受自己的身體逐漸長為一名成熟的男性,無論喜好、穿著或外貌,她都渴望成為女人。

    她渴望面對真實的自我,社會卻不讓她這麼做。變性後的上川礼無法變更戶籍上的性別,不但影響了就職權益、更使她難以受到各種制度保障。

    與社會直球對決!以女性身份參選,表達訴求!

    為了能最直接地從組織內部產生改變,上川礼決定參選東京世田谷區議員。她走上街頭拜票,揭示自己是具有「性別認同障礙」的跨性別者,面對各種歧視與不諒解,仍用堅定不移的勇氣打動選民,終於高票當選。

    這是日本第一位跨性別議員的主動出擊,
    她的吶喊,不只是為了性少數,更要讓社會聽見所有弱勢的聲音!

    ◆看上川礼如何面對困境、產生改變!◆

    勇於追尋自我──
      欺騙自己的心,絕對得不到幸福。因此我開始摸索自己的性別認同,不再強迫自己接受「正常」。

    呼籲重視性少數──
      性少數族群的困難與煩惱,不該被當成個人的問題。任何弱勢群體的問題,都是整個社會應該共同面對的問題。

    參選是為了表達訴求──
      亟欲活出自我的欲望,帶我走向了「女性」這條路;站出來角逐議員,是因為無法忍受這個扼殺自我的社會。

    為做出實質改變而從政──
      很多議員只會等待人民主動發聲,我不希望做一個只會等待的議員,我一向主動去發掘沉默的聲音。

    開創我的理想人生──
      我們是與社會共生的,光靠自由意志無法獲得幸福。想活出自我的人生,就必須了解旁人和社會,這是影響人生幸福的關鍵。

    查看更多...
  3. 性、謊言、吹哨者
    $160.00

    內容簡介

    一則語帶保留的twitter貼文,
    兩個窮追不捨的紐約時報記者,
    三位女性主要組成的新聞調查團隊,
    在這個充滿性醜聞與潛規則的世界裡,幫助無數遭噤聲的性犯罪受害者說出她們的故事,
    帶來對#MeToo運動最誠實的反思與告白。

    歷時三年的追蹤調查全紀錄,紐約時報記者揭露對川普、美國著名製片人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
    美國大法官卡瓦諾(Brett Michael Kavanaugh),以及隱瞞在各行各業許多角落中的性騷擾與指控。

    【本書特色】──────

    ‧引爆#MeToo運動的那則新聞!
    ‧詳實記錄史上第一則揭露溫斯坦惡行的新聞,見證記者過招拆招的過程
    ‧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總統的人馬》(揭露水門案的震撼報導)
    ‧即將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及《自由之心》製片公司 Plan B 改編為電影
    ‧大量首次曝光的第一手證據,中文版特別收錄作者新增《後記》
    ‧呈現#MeToo運動的複雜性,來自新聞記者內心深處、最直白的反思

    【內文重點】────── 

    剖析性騷擾何以被容忍,對#MeToo運動最切身的觀察,最深入靈魂的質問:
    ‧歷史發生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
    為什麼哈維•溫斯坦的性侵行為得以在數十年內累積形成一個模式(Pattern),可以數十年如一日,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哈維•溫斯坦難道只是個案?

    ‧「過了二十年,為什麼大家還不說出來?」
    是哪些模式、法律、企業組織文化,以及社會中的慣習,讓你我成為助長性不當行為的最大幫兇?

    ‧#MeToo運動走得太遠,還是遠遠不夠?
    溫斯坦事件後,女性受到性騷/性侵經驗真的就受到重視與平反了嗎?無端指控與真實的距離有多遠?當舊的權力模式被打破,性不當行為被指認出來,與性相關的新共識與合理制度會出現嗎?

    查看更多...
  4. 【牛津通識】性
    $80.00

    內容簡介

    當今世界中,性無處不在。但它為甚麼能決定我們究竟是誰呢?是甚麼塑造了我們的性,我們的性又是如何塑造了我們?我們對於性的態度因為女性主意、宗教和愛滋病病毒發生了哪些改變? 這本性通識不僅討論了上述問題,而且探究了性規範的歷史演變,分析了當今圍繞性的主要爭議,特別是女性主意、戀童癖、同性戀政治、性教育、優生學等概念。

    查看更多...
  5. 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女性主義
    $100.00

    內容簡介

    無論「性別」為何,每個人都有免於被歧視的自由!

    德國國家廣播電台票選「給青年讀者的7本最佳好書」!
    揭開「女權」的偏見與迷思,迎接真正的「平權」時代!

    女性主義?現在還有人需要它嗎?不是早已經人人平等了嗎?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打開電視,女性的身材仍是被品頭論足的焦點;職場上,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司空見慣;家庭裡,家務和育兒仍被視為女性的「天職」……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女性的地位卻依然停滯在昨日。
    「女性主義」作為一個概念,試圖透過釐清性別規範,實現性別平等與消彌性別歧視。隨著#MeToo風潮席捲全球,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重新思考性別議題的重要性,但我們真的了解「女性主義」是什麼嗎?女性主義又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響?
    本書由德國知名新聞主編執筆,從女性主義運動的發展歷史開始,深入淺出地探討當代社會的女性形象、審美標準、兩性關係、性暴力問題以及工作和家庭中的女性角色,乃至偽裝成女性主義的歧視和反女性主義,並提出具體的建議,教我們如何向典型的偏見反擊。
    女性主義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信念;它不只關乎女性,而是與我們所有人息息相關。「性別」可以影響我們如何做為一個「人」,想要打破「性別歧視」的不公不義,只有靠我們自己為平等挺身而出,現在就是採取行動的時候!

    查看更多...
  6. 阿媽的女朋友:彩虹熟女的多彩青春
    $117.00

    內容簡介

    華文世界第一本熟齡女同志生命故事通俗讀本。扭轉新世代認知的半世紀前女同志精彩生活告白。在封閉保守的年代,有著更加精彩豐富的人生。 飄丿的美麗 台灣第一本熟齡女同志的生命故事 同志平權運動興起後,更多同志被社會看見,五十五歲以上年長資深同志身影卻仍罕見,上個世代的同志面對昔日更困難的處境,他們經歷過什麼?面對什麼難題?又如何在社會歧視下,找到各自的生命出路? 現代的年輕人對老年同志普遍存在一種刻板印象,覺得老年同志生不逢時,無福享受同志運動帶來的解放;或是,老年同志大多活在社會的保守氛圍下,過得孤單與蒼白,因此慶幸自己活在日益同志友善的社會中。但本書裡老拉的故事將讓人完全翻轉這樣的刻板印象,她們當年活得更恣意、更精彩! 一九五〇年代的台灣隨著全球分工逐漸變化,經濟逐漸發展起步,因為工業發展的勞動力需求,女性得以離開家事束縛進入職場,有經濟能力後開始有不一樣的可能。各種傳統束縛的解放與生命的可能,是一波波拉子集結運動所累積出來點點滴滴的改變,並非一夕之間完成的。她們的努力或許在她們有生之年無法享受到制度的改變,但她們的不放棄讓台灣社會得以轉化成一個更同志友善的社會。 本書廣義來說是社會正義轉型的一部分,讓以往被歧視被封閉的身影,透過訪談的方式呈現出來,了解前人走過的歲月,讓被壓迫的歷史不再發生,也能讓年輕一代及社會大眾了解,上一代甚至更早期的女同志她們的生命是如何活下來、經歷過什麼樣的歷程。透過親身訪談的口述故事,每一段生命真實呈現,而不只是理念與口號,更加令人感動。 二十六歲開始交女朋友,前後曾有十八位。什麼?古早不是沒有同志社團、沒有同志社群也沒有網路嗎?竟然有十八位女友!「女友都是去哪裡認識的?」「兩個女孩走在一起,我們一群就起鬨,騎孔明車來去撞他,撞了如果他不會罵我們,這才交得到。」 ——〈故事1 阿寶——大橋頭的飄丿歲月〉 阿松應付相親場合有兩個方法。首先要求雙方家長不要出席,相親時,阿松會帶當時的女友一起去⋯⋯阿松帶著女友出席相親場合,沒有言語上的公開出櫃,卻已是不言自明的現身行動。飯局結束後,阿松不給對方結帳的機會,一定都拿得到帳單付帳,如此強勢作風,通常會成功的嚇跑相親對象。 ——〈故事3 阿松——不設限的人生,迎向彩虹未來〉 T的省籍之分,台灣掛的多在北投、三重、延平北路與台北橋一帶。屬外省掛的途靜說當時在台北的家就像是最早的T bar,在忠孝東路四段二一六巷跟朋友租了一個大房子,三房一廳,二十幾歲下班後的年少輕狂,都在這裡發生。「那時候我們家客廳就是T bar,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說我們家就是T bar。」 ——〈故事6 途靜——一生路途,只求安穩平靜〉 當時的老骨頭依著自己過往戀情與性格,將自己識別為T,按圖索驥地找到當年林森北路上有名的一家T吧,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地踏了進去,卻得到「你一點都沒有T味」的回應。「T味是什麼啦⋯⋯」我們這一旁的聽眾都大笑起來,他笑著接續道:「那時追求一個婆也是這樣,對方拍拍我的女用皮包和飄飄裙,調侃說:『你追我?我們同一國欸!』」 ——〈故事13 老骨頭——走出帥T、美婆的迷思〉
    查看更多...
  7. 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
    $160.00

    內容簡介

    本書是第一本以「性公民權」的視角,分析當代華人社會與全球文化下,華人男同志在身份、慾望與性別氣質方面的社會學著作,其核心材料是作者1996至 2008年間進行的大規模民族誌實地考察,當中包括九十個來自香港、倫敦與中國大陸的生命故事。

    本書主張,浮現於三地的男同志身份--無論是奉行耀眼消費主義的香港memba、大陸都巿的同志與money boy,抑或是倫敦的女性化金童--均受到全球與在地酷兒文化的跨國浪潮影響。透過拒斥全球同質化與在地本質化的既有預設,本書對於華人男國華人性身份、慾望與實踐建立了「酷兒混雜性」的新理論範式。

    「通過深入的訪問、生動的個案陳述和尖銳的理論分析,江紹祺呈現了華人男同志在中、港、英三個不同地方如何「被製造」和「自我製造」性公民權。在他的分析角度中,權力並非單一中心,而是以「分散式霸權」的形式出現。所以他特別能夠更細微地體察與揭示個人如何在制度、群體之間找尋空間。」
    --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

    「在婚姻平權與反撲論述都日益全球化的當下,跨地域的觀點是同志研究的重要導航。本書呈現性、主體與權力的多重樣貌,不僅涉及地理的移動與界線的穿越,也彰顯文化的翻譯、結構的轉變,非常值得閱讀。」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藍佩嘉

    查看更多...
  8. 「她」的故事:穿越古今的性別閱讀
    $98.00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性別閱讀」,收錄了作者不同時期的六篇文章——從漢晉詩歌中的「思婦文本」到《世說新語》中的女性風貌,從六朝志怪中的兩性關係到近代都市女性小說,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現「女性」在各個時代中的不同文本呈現,勾勒一條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女性文學史。
    查看更多...
篩選

8 Items

每頁
Set Descending Direction
查看 Grid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