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
-
香港字: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140.00
內容簡介
第一本書寫並記錄「香港字」故事的小說
(香港字:第一副以中文製作的鉛字)「這是一個愛情故事,
一個愛人、愛字、愛香港的故事,
也是一本讓我寫到流淚的書。」──董啟章特別收錄:作者簽名印刷扉頁+香港版畫家劉家俊原創版畫12幀
台北書展大獎小說類得主暨三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得主最新作品
馬家輝、陳雪、陳國偉、廖偉棠、鄧小樺 珍愛推薦史料沒有記載的,不代表沒有發生
離開的,會再回來;失落的,會再被發現
香港的歷史,由我們來傳承。19世紀初,英國傳教士來華,
為了印刷聖經宣教,引入西式的中文鉛字印刷。
著迷文字的少年戴福,
在西人開辦的書院第一次遇見栗髮白膚的少女幸兒,
那時他還無從得知,
這段長達二十年的苦戀將如何掀起歷史的狂瀾;
同時,香港第一副中文鉛字「香港字」,
歷經二十年歲月終於打造完成,
卻於戰火中失傳。
近兩個世紀後,
自殺未遂後失憶的少女賴晨輝,
將揭開少年戴福的故事,
重拾自己家族與「香港字」的關鍵記憶……【關於「香港字」】
「2020年10月,我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看了『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展覽。見到『香港字』真身的那一刻,我實實在在地被震撼了。也因而著了魔,彷彿有聲音呼喚我,把它的故事寫出來。」──董啟章19世紀,當中國還流行木刻雕版,香港已率先出現第一副中文鉛字。打造過程歷時二十年,這副鉛字在馬六甲開始鑄造,最後在香港完成,後世稱為「香港字」(Hong Kong Type)。「香港字」失傳已久,早已不為人知。2018年,荷蘭人發現一副1858年政府購自香港英華書院印刷所的活字和字模,向香港版畫工作室查詢,再次揭開「香港字」身世的追尋。
【關於本書】
「與其說這是一部歷史小說,不如說它是一個創造神話,或者神話的創造。當然,最樸素的讀法是,這是一個愛情故事。」──董啟章本書分為三部分:〈活字降靈會〉、〈復生六記〉、〈晨輝遺書〉。
〈活字降靈會〉是「香港字」的歷史敘述,採用降靈的對話形式,由「字靈」向小說女主角賴晨輝講述「香港字」的故事。〈復生六記〉是發生於1842至1873年間,少年戴福(戴復生)對少女黎幸兒的一段苦戀。戴福曾就讀於香港英華書院,之後加入書院印刷所當排版工,見證了「香港字」的發展。〈晨輝遺書〉是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間的當代故事。女生角賴晨輝自殺未遂,陷於精神困境中,通過協助籌備「香港字」展覽,重構自己的家族故事,進行靈魂的尋根。 -
如水赴壑—香港歷史與意識之流$128.00
內容簡介
「誰控制了歷史,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歷史。」
── George Orwell, 《1984》形成香港人2,000年歷程
在帝國歷史中重現本土 以香港視野反觀中華興衰水與陸、今與昔、魚與人互相滲雜的半真實空間,才是「歷史」本身。
《如水赴壑》是一條理解香港的另類線索,時間線從史前時期的中國延綿至2020年代的香港,網羅了過千年來孕育着香港這「化外之地」的歷史片段。 作者又以獨到的角度,剖析中原歷史與文化的根蒂特質,讓讀者以更廣闊的視野通達古今中港的各種人和事。
- 在歷史長河中,有甚麼故事建構了今天香港人的意識?
- 香港的政治運動趨向本土化,為何又折射着全球衝突的軌跡?
- 歷盡朝代更替的中國,如何成為跨越二千年的大一統共同體?
- 從屈原到金庸、張保仔到吳孟達,我們能否跳脫千年累積的觀念與迷思?
-
時代的行動者$150.00
內容簡介
反修例運動毫無疑問將成為香港歷史中又一起關鍵事件,港區國安法的成立、新移民潮的出現、激烈行動的「常態化」,以及其他政治及抗爭文化的轉變等,都直接或間接屬於反修例運動觸發出來的連鎖效應。學界極需為這一場規模龐大、結構複雜、行動多元,而且變化多端的社會運動進行分析及整理,讓大眾能夠更了解這場運動的緣起、其力量的來源及局限,以及它對未來香港社會和政治的影響。不過,這本《時代的行動者》並不打算全面回應以上所有問題。本書選擇了講述八類參與者的故事,從他們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參與者及其他介入其中的人士如何影響及塑造了運動的動態發展。我們也可以通過參與者的經歷和視角,去探討反修例運動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八類參與者分別是傳統政黨與社運組織、「前線」抗爭者、社區組織人士、專業人士、「守護者」、中學生、「國際線」的參與者,以及新聞工作者。八個範疇的選擇,是考慮了不同範疇行動者各自的重要性、特殊性,以及各範疇組合起來之後能否盡量覆蓋運動的不同層面。
一場運動的命名,往往附帶着作者對運動的判斷和理解,又或者顯示着作者希望強調的地方。2019年的運動,曾被稱為反修例運動、反送中運動、自由之夏、反威權運動、逆權運動、流水革命等,當然也有媒體稱之為暴亂、黑暴,中國政府官員說過它有顏色革命的特徵。本書的書名及筆者個人仍用反修例運動,但其他作者可根據文章需要或自己的判斷使用其他名稱。不過,可以肯定的是,2019年至2020年初在香港發生的,不只是一件甚麼「社會事件」,而是一場需要認真面對和理解的社會運動。 -
在乎(平裝)$130.00
內容簡介
在乎,意味着你將生命全心全意投入其中,意味着有些事有些人,對你至關重要。既然重要,也就意味着背後有理由在支持,而非隨意而為,無可無不可。這些理由,往往是你相信的價值。而價值,可以公開言說,可以嚴肅論證,因此也就有可能被質疑,甚至被推翻。
換言之,在乎,是情感,是關心,也是反思和實踐。只有通過反思和實踐,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所在乎的,為甚麼是對的和有價值的。本書許多文章,都在嘗試解釋和論證,我在乎人,在乎教育,在乎我城的初衷和理由。
在乎,也意味着你有可能受傷。當你為所在乎的投入感情和傾注心力,自然有所期待,一旦期待落空,難免痛苦失落,甚至承受巨大創傷。既然如此,為甚麼明知前路艱難,明知同行者稀,還是有許多人義無反顧地堅持極度在乎之事?
-
石牆生花─坐監記及其他$128.00
內容簡介
監獄裏絕大多數的人,不比外面的人壞。他們與我們唯一的區別是——他們被判有罪。
本書收益支援香港囚權工作。
2019年4月,反修例運動揭開序幕。與此同時,邵家臻因5年前的佔領中環運動,被判即時入獄8個月。這位立法會議員兼社工系講師,獲得了一個新代稱:囚犯編號413100。
牆外是社運的驚濤駭浪,牆內是風眼中生活。在那個時間被拉長、空間被壓縮的維度,413100因「呼叫」和「私傳紙仔」而被「柳記」盯上;因「自製食物」及「吃了別人的牛肉球」而被單獨鎖在「水飯房」;因毋忘責任而托起眼鏡,細察獄政與獄文化⋯⋯
當邵家臻不再是413100、甚至不再是議員和大學講師,他依然沒有忘記,決意在石牆種花,為牆內牆外的香港人播下希望。
本書記載了邵家臻在獄中的觀察和喜怒憂思悲恐驚,並透過囚友來信與過來人分享,剖析香港獄政的各種議題。這是一本某人的坐監記,也是香港監獄文化的指南,更是屬於我們的時代紀錄。
-
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117.00
內容簡介
我的城裡有你的街
外地視角的香港書寫【他們的香港記憶中,有一條街,有一個人,始終閃耀著動人光點】
如有一個地方,去了無數次都好像首次踏足,猶如不斷變化的迷宮,那就是香港。——袁紹珊〈天神與天后〉
若一個城市的語言能法術般使草莓變成梨,它大抵沒有辦不到的事。傾城之際,那梨自己就是自己的神蹟。——言叔夏〈維多利亞港的梨〉
【香港文學館主編《我香港,我街道》續作】
《我香港,我街道》集合54位香港本地作家書寫香港街道,出版一年後,續作《我香港,我街道2》更引入外地視角,輯一「我的城裡有你的街」邀請曾經或當時居於外地的作家寫書寫與香港一條實存街道同名的外國街道,穿透名字背後所蘊藏的歷史文化,瞭解香港與外界的無形聯繫,例如台灣作家房慧真寫灣仔的太原街與台北的太原路,胡晴舫寫香港的第三街與紐約曼哈頓的第三街,澳門作家袁紹珊寫澳門天神巷與香港天后廟道。輯二「那裡的香港人」邀請居於外地的作家,寫香港一條實存街道上的一個人,包括台灣作家言叔夏、黃麗群、楊佳嫻、騷夏,與現居外地的香港作家廖偉棠、洪昊賢、沐羽、惟得等人。除了專業作家,輯三「我城漫遊」的作者群亦有香港舞蹈家、政治人物、社區工作者與素人學生,更能顯香港日常生活與庶民視角。
本書繼續發掘這個城巿的多樣性,埋在熟悉之下的陌生,或隱或現的紐結;而它與第一集的差別在於,為「香港本土」引入了更多的海外維度,在更多的對照與差異之中,想像連結與共同,面對我們離散的本質。——鄧小樺(編者序)
斷續看著新聞,斷續看著這些書寫香港的文稿;忽然覺得篇章如藥,鎮靜心神,又似旌幡與秘帖,招魂。——陳慧(推薦序)
本書作者(依文章順序排列):房慧真/胡晴舫/袁紹珊/黃愛華/游靜/楊彩杰/廖偉棠/鄒頌華/甄拔濤/駱以軍/盧燕珊/李智良/言叔夏/沐羽/洪昊賢/寂然/惟得/黃麗群/楊佳嫻/楊天帥/廖偉棠/騷夏/李儀/李顥謙/黃裕邦/馮敬恩/王樂儀/袁嘉蔚/陳偉森/黃大徽/黃敏華/黃潤宇/曾詠聰/蘇朗欣/蘇偉柟
各界推薦
陳慧(作家)專文推薦
沈旭輝(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副教授)
馬家輝(作家)
崔舜華(作家)
張曼娟(作家)
董啟章(小說家)
潘源良(作詞人)
——港台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
迷失的摩登——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25選$138.00
內容簡介
建築探討的不只是風格與美感,
更是當代社會文化的縮影與歷史痕跡。中環下車,以古銅色的聖佐治大廈為方向指示上班路線;
塞入觀塘,尋找地標性的圓筒形九龍麵粉廠打卡拍照;
油麻地拐彎,發現信義真理堂宛如挪亞方舟在城市中航行——
漫步在城市,歷史建築散落四周,等待我們發掘、理解再愛上。25幢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
25個不同時空發生的社會故事,
即使都有日倒下,
我們可否趕及在拆卸以前細意聆聽? -
半蝕$140.00
內容簡介
當時代是深淵,
她凝視深淵,與深淵對話韓麗珠繼《黑日》之後,在時代巨變中開出人文哲思之花
言叔夏:「『我城』自西西以來的定義被改寫。」★ 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黑日》作者韓麗珠最新力作
二〇二〇年,疫情與政治改變了香港,也改變了世界。許多地方日常中斷,進入一種「半蝕」的狀態。外在的世界變得不安全——或因為病毒,或因為政治。人們發現,原本以為如陽光普照、無處不在的安全和自由,現在突然蝕去。人類正在進入一種新的生存狀態。
不是全蝕,也不是全明。
不是生來就被剝奪,而是曾經擁有,卻正在失去。
不是沒有家,而是持續不斷地失去家,失去安定感。
就像生活在地面的自己,逐漸被天文現象的暗影所籠罩。
倘若這是二十一世紀的存在狀態,人要如何在這死去中生?韓麗珠以她敏於內省,富同理心的思索,諦觀這半蝕的宇宙。她從反觀自我寫起,也見證城市改變。當世界處在半蝕或明或暗的變動之中,她既向內也向外探測,感知個體與共同體的邊界,看見善與惡、生與死,彼此交織的羅網,城市的毀滅其實也是重生。《半蝕》從香港這個現場出發,實際上是一本寫給全世界、給經歷當下流轉變幻之人的書。
正如言叔夏說的:「《半蝕》的不易在於:在『暴政』面前,先低頭反身凝視的,先是『自己』,然後才能是『他人』。」這本書中沒有任何關於香港命運的大聲疾呼。它極度安靜,但這安靜卻使我們感到:文字內蘊的訊息進入了每一個細胞,意義被重新整理,糾結被梳開。或許,將這本書讀到最後時,會感到細胞中微微有光。外在的世界暗蝕,內在的光亮起。
專文導讀
言叔夏|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劉滄龍|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哲學博士,師大國文系教授)「《黑日》與《半蝕》,以一種接近日記的體例,看似直面『現場』,真正要叩問的卻其實是人與時間、人與歷史、人與他所在的『此刻』之間的千種綰結。」——言叔夏 (散文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以日記體裁為形式的文學作品通常是私密情感的自我揭露,然而《黑日》當中的個人感受不僅具有公共的意義,而且飽含描述的力量。」——劉滄龍 (德國洪堡大學哲學博士,師大國文系教授)
共同推薦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房慧真|作家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孫梓評|作家
黃宗儀|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黃崇凱|作家
董啟章|作家
廖偉棠|作家
顧玉玲|北藝大文學跨域所助理教授 -
龍頭鳳尾$113.00
內容簡介
當一個黑幫堂口大哥愛上港英情報員
1930年代末,一場一觸即發的中日英戰局
牽連黑幫洪門港英政府國共兩黨的時代大戲
傳頌百年的一段香港江湖傳奇
人活時代浪濤裡,洶湧江潮不曾為誰息
明知癡心有代價 也要把心交出去兩個男人 黑白兩道
東方與西方 龍頭成鳳尾 情義交織的一段往事
今年最元氣淋漓的華文小說
曲折媲美《上海灘》生猛直追《無間道》上個世紀30年代末,港島告士打道飯店外拉車的車仔、駱克道上等待負心漢的女仔、中環包娼包賭的堂口爛仔……這些人來自戰亂的中國各地,離鄉背井逃至香江,只能看著眼前路。這裡是他們逃出宿命的所在,也是他們認命的地方。
1936年,二戰的烽火增添亂世精采,夾在港英政府、中國內亂與日本侵華的紛亂時代夾縫中,港島人心惶然,幫英國的是鬼佬走狗、屈服於日本威脅的是漢奸,幫中國兩黨的也不見得有好下場。香港人就在不能自主的感情中沉默地迎接未來。
五十一歲開筆寫小說的馬家輝,成長於七零年代,從小在灣仔生活,自嘲是在瘋子、妓女、黑社會俱全的地區長大。年輕時上課前,馬家輝坐在大牌檔吃早飯,身後就是打打殺殺的黑社會人士,這樣的成長還境,不但讓他熟悉江湖情懷,更常常想著自己應該替灣仔人說出那一代的故事。
《龍頭鳳尾》作者以第一人稱方式描述父祖輩的江湖傳說,故事從廣州茂名的哨牙炳在1936年時來到香港說起,生猛描寫出戰亂頻仍的時代到香港覓活路的人們,承襲了香港活力十足的敘事傳統。生猛又深情,一部絕無僅有華人不容錯過的香港長篇小說!
名人推薦
王德威 導讀 張大春 題字
羅大佑 杜琪峰 金宇澄 閻連科 楊照 陳雪 孫梓評 陳蕙慧 江湖各路高手豪情推薦「禁忌的愛情在被遺棄的土地上開出花朵,馬家輝寫出天堂,以及無間地獄。」——張大春(台灣知名小說家)
「馬家輝醖釀他的香港故事多年,一出手果然令人拍案驚奇。從殖民歷史到會黨祕辛、從革命反間到狹邪色情,他筆下的香港出落得複雜生猛,極陽剛也極陰柔。」——王德威(哈佛大學教授) -
人生不是名利場$127.00
內容簡介
受自由觸動,從地獄般的童年逃亡,偷渡都要去香港; 挺六四遭封殺,捨全球服飾大廠投身媒體。 他一生拚搏,追的不是名利,而是追一個每個平凡人都有權作的夢: 自主的人生,選擇的自由。 從街頭童工到媒體大亨, 人們看他是個生意人,他追求的卻從不是名利: 童年貧困,他謹記母親教誨千金散盡還復來,賺到的分文都感恩; 被一個陌生卻真摯的眼神觸動,12歲決心偷渡到香港,從此公開支持民主價值, 挺民運、爭普選,《時代》雜誌譽其為「鼓舞全世界的香港英雄」。 33歲創辦「佐丹奴」時裝王國,經營心法人人效仿, 縱橫商場數十載從不應酬,把事業操盤看作對知識的追求與實踐; 42歲受六四啟發投身媒體,發行報刊屢創紀錄, 遭批評惹爭議,他坦然面對:做人難免被誤會,不必庸人自擾苛求他人。 對朋友真情以待,放下一切守在病危的友人身邊,終日祈禱; 出生重吃食的家庭,堅持傳統平民的菜餚最好,到哪都在找老味道; 珍視家庭,走遍世界只想守著家人…… 沒有天花亂墜的杜撰故事、不再透過報刊媒體認識他, 這本書,給你一字一句原原本本,最真實的黎智英。查看更多... -
假如讓我畫下去$108.00
內容簡介
-香港通識及視藝老師、政治漫畫家vawongsir首本圖文作品集
-超過4萬人follow、50萬人讚好作品
-課餘匿名創作漫畫諷刺時弊,卻遭當權者清算!2019年中,通識及視藝老師黃sir開始在課餘時間匿名發表畫作,以幽默詼諧的創意刻劃香港的荒謬。 2020年初,有人將他起底,向教育局投訴他的作品「不恰當」;學年完結,校方拒絕和他續約。
畫畫是他小時候已開始培養的興趣。 他一直沒有放棄,到了大學,也選擇了視覺藝術作為主修科。 他的畫筆,讓他成為了視藝老師,卻也為他換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大信封。
《假如讓我畫下去》收錄了vawongsir細緻重製的精選作品 以及全新創作的畫作和文字 繪述香港、教育和黃sir自己的故事。
-
跟孩子上人生課$108.00
內容簡介
「勇氣就是我在公園跑步時跌倒,我沒有哭,自己起來繼續跑。」(4歲) 「成長是每天學一點新知識,並不是我們會天天長高的意思。」(7歲) 「快樂是我會幫助別人,不會欺負人。」(8歲) 「善良的人不罵人,或較少罵人。」(8歲) 「Freedom is about not being forced by people to do something you don’t want to. It is when you can just express yourself and be free to do anything you want and not be stopped by people.」 (10歲) 多少孩子都懂的基本做人道理,成年後的我們卻早已遺忘? 曾任教幼稚園和小學的Ms Yu向孩子授予音樂上的知識; 孩子卻教會她辨識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 他們透過清亮的眼睛、純真的心, 帶領大家觀賞世界的真實面貌。 世界本來就如此簡單,複雜的只是大人的腦袋。 隨著時間而失落了的寶貴人生課本,重新翻頁。查看更多... -
所有溫柔都是你的隱喻$133.00
內容簡介
人間不值得的時候,就讓自己值得;
世界不夠溫柔的時候,就自己成為溫柔——
誠品、博客來、金石堂年度暢銷作家
不朽
第一本照片散文集
35次晴雨過後的回首,100幀沿途風景的定格,
1趟抵達溫柔的無悔遠征
隨書特別附贈:方形寫真卡
溫柔是晴——
你終會綻放,在人間的悲歡季節,
仍迎來自己的無數個晴天和獨一無二的氣候。
溫柔是風——
徘徊是為了抵達,迷惘是為了確定。
漫長的人生你永遠只能奔赴,只能勇往,只能風雨兼程地闖。
溫柔是雨——
雨還是一直下個不停。
可是我還是想要嘗試去愛那些寒冷和潮濕的日子,
去愛那些不如意的時光,去愛那個四崩五裂的自己。
溫柔是雲——
終究會過去的。
縱使這個「終究」裡,沒有人看見我度過了什麼,
才能釀成雲淡風輕的「終於」,才能把「總有一天」走成現實。
溫柔是你——
願你以後每一次的變好,都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
願你終於不再做別人眼中的你,只做自己世界裡的唯一。
不朽透過35篇全新創作的散文,
分享最私密卻又最貼近,最難堪卻又最勇敢的自己。
歷經晴風雨雲,你曾耀眼得無所畏懼,也曾脆弱得不堪一擊,
但又有什麼關係,這都是你。
而一路上所有關於溫柔的練習,都只是為了證明——
你已經足夠溫柔。 -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新版)$120.00
內容簡介
前身叫 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 整本書的計劃是寫一群角色,互相穿插在彼此的故事裡,有不同的視點和接觸範圍,人物在不同篇幅也各有輕重。這故事裡的人物,正如其他故事的人物,還在發展之中。有些是父親,有些是兒子。各有不同角度。他們辦食肆,從成功到失敗了,他們從邂逅到分離了,另外一對人又或許發展了一段新感情了。有人去新加坡、有人往越南有所追尋,有人去台灣開展了新的生活。這些人的故事都未完。我繼續生活下去,這些角色也發展下去,抗拒一個輕易的定論。我得包容他們的各種可能,但我到最後也只能劃一個暫時的句號了!查看更多... -
香港三部曲(增訂版)$120.00
內容簡介
於2007年推出的《香港三部曲》短篇小說集,寫的是唐番交雜的嬰兒潮世代,五十年代橫空出世,六十年代孵長,七十年代登場,擔大旗演義新香港大戲,三個主角都是徹徹底底的香港人。作者陳冠中以傳統的言情故事,老練的人情世故去寫某一角香港的深層心理。於今年書展推出的《香港三部曲》增訂版,新增了《夜宴驚歲記》及《被書掟中頭部的一天》兩篇小說,加上原來的兩短篇一中篇,前後至今三十多四十年,是作者的香港故事。 陳冠中說:「《香港三部曲》是有來由、有前身的。《夜宴驚歲記》原載於一九七四年四月香港大學的學生報,那是我大學畢業前最後的一個學期,大考在即,論文纏身,不知怎的還會想去寫屬於父母輩的南來寧波上海人的故事,準是多看了漂泊台灣的華語作家離散文學。本沒有發心要撰寫奇幻寓言故事,沒想到二○○八年三月鬼使神差的寫了《被書掟中頭部的一天》,因為青文書屋羅志華的離奇死亡事件,因為香港的樓上書店永劫回歸輪迴於讀書人的中世紀,因為北上不歸而隱約有感舊時香港情懷終究或會花果飄零──在中國展示「盛世」新常態的那個元年。」查看更多... -
北京零公里$150.00
內容簡介
陳冠中的新書《北京零公里》是一部曠世奇書。在一個縱橫古今中外的虛構框架下,作者用真實的歷史敘述,寫作了一部歷史傳奇。
整本書分三部分:內篇、外篇、秘篇。內篇是整本書的主體,外篇和秘篇作為補充,使得整個傳奇故事顯得更加豐富、魔幻怪異。所謂「北京零公里」,是有事實根據的,具體指的是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的一個中國公路零公里的標誌。這是全中國所有公路的起點,比如說從北京到香港有一千九百五十九公里,就是從這一點算起的。作者站在這一個實際的零點位置,以一個存於虛無世界的歷史學家的視角,敘述北京城八百年來的歷史、人物、事件。從傳說中劉伯溫建北京四九城,到十四世紀大明皇朝設順天府,大興土木築建紫禁城皇城,成就了現在「北京零公里」這個標誌周圍的核心地帶的北京,再到一六四四年李自城攻佔北京42天,燒毀城樓,隨即幾天之後滿人入京,建立清皇朝,北京重現帝都的輝煌,直至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國接收清帝國,依然定都於北京,十六年後才遷都南京。當然我們現代人最熟悉的北京是四九年後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
在上千年的宏大歷史時空中,不同朝代的更替,一般的只有幾十年,長的三四百年,最短的才四十二天,生活在其中的人生壽命也都不過幾十年,舊城變新城,生人變鬼魂,至於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歷史真相,無斷累積出來的歷史知識又有什麼用,作者是抱着懷疑態度的。然而正就是這種懷疑精神,使得作者把整本書的敘述,視野一再擴闊,一方面深入探究了傳說中的北京地下城世界,另一方面用一個「外篇」寫北京的「吃」,表面是一部食經,實則寫出北京作為首善之都的掌權者的權力貪婪,最高權力交替的風詭雲譎,以及極權國家秘密操作的恐怖,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
我們的黃金時代$120.00
內容簡介
人的歷史意識和價值意識,不是說有就有,而需要認真研讀歷史和嚴肅探究價值。香港正進入一個不確定的轉型時代。我們身在其中,不僅要有激情和勇氣,也要對時代處境有清醒認識和合理判斷。這是艱難的過程,我們需要一起學習。這本書,記載了作者周保松的思想,也承載了他的情感。作者一直不諱言他是新移民,在深水埗鴨寮街長大,三十多年來受惠於香港的自由環境,得以讀書教書,認識許多有意思的好人。
作者說,這幾年,他經常在街頭聽見成千上萬的人一起高喊「香港人」。是的,香港人。千言萬語,盡在其中。香港很黯淡,香港也很光明。香港很絕望,香港也充滿希望;香港很無情,香港也處處是愛。香港人啊,真正美好的東西,用心就能看見。 -
思想香港$120.00
內容簡介
本書可說是一些拒絕讓政治消失在飛逝的時間和陳腔濫調的嘗試。這些文章所記述的事件、人物、想像或理念,雖然大部分都屬於過去,又或者在眼下激盪的時代巨流中行將被遺忘,但他們是被認真地看成是構成我們歷史的關鍵部分。對這些事物所作的批判性回顧,正是希望他們不會只是給掩埋在陳腔濫調之下而消失,為的不是懷舊,而是更好地了解我們的當下。因為他們並非稍縱即逝的天上流星,也不是未能轉世的魅影,而是此城的男男女女持久掙扎,艱苦地尋找自由和確立自己身份的歷史足跡。他們加在一起,可能未構成一幅歷史宏圖。在浩瀚的宇宙,也可能只是一些吉光片羽。然而,他們活現着這城市空間中在行動中的思想,在實踐中的自由。 這是作者近十年來撰寫的論文集,這些文章從文化研究和思想史的角度,批判性地考察了香港的歷史經驗。在每一篇文章中,作者分別涉及宏觀歷史主題,例如殖民主義,中國民族主義,冷戰,紅色中國的影響,對六四慘案的記憶以及本地身份的興起。查看更多... -
定見之外:生活日常的哲學短篇$100.00
內容簡介
哲學的古訓是「認識自己」,不過認識自己的方法可以千差萬別。這本書談的是「定見」,即人生中各種早已習以為常、看似理所當然的論斷。我們希望透過反省生活定見,加深對自我以至人類的理解。書中所有文章,皆以問句為題,意在質疑,而不給予定案,只希望以哲學解構問題的各種可能,為讀者提供更多思考方向。
郭柏年,中大哲學系博士,自畢業以還,嘗服務理大及中大通識課程,多年以來,以教學精湛深受學生愛戴,更屢獲校方表揚;現為中大哲學系高級講師。為人通達可親,博學而無學究之陋,議事每能鞭闢入裏。以簡煉活潑之文筆,直扣曲折深邃之事理,讀者閱之每有所得。 ——關子尹教授
儘管書店裏有各種哲學入門,但大多好的書籍都是英語的。很難找到像這本這樣好的中文書——就寫作質量和哲學關懷而言。本書所有的主題都很重要,而且令人耳目一新,很多讀者可能從未思考過。 ——王偉雄博士 -
七情上面──苦難時代的情緒自覺$128.00
內容簡介
每一個人都有情緒。 有的情緒擺在臉上,沒有修飾;有的不擅處理,傾向抑壓;有的不知所措,陷入困局── 沒有幾多人習慣討論情緒,有的人甚至害怕面對自己最真誠的情緒。 這些情緒,有些與個人成長有關,扣連一些我們曾經經歷,卻又未疏理的事情,有一日突然湧出,讓我們措手不及;有些與社會環境連繫,就如過去一段時間,面對反修例運動的種種,以至後來新冠肺炎的來襲,很多人在心理上都難以承受一浪接一浪的衝擊,跌入低潮。 走過情緒低谷,作者馬傑偉陪伴不少陷入困局朋友,走過毫不容易的一段旅程。他記下了這些人和事,也把自己以及香港人的心路歷程寫在其中 ── 在苦難的時代,讓我們能堅持良善,安靜自己,好好生活。 香港曾經是一個傑出的城市,這些年經歷深刻的苦難,足以令香港轉化而成一個偉大的城市。她的偉大意義,必須經過承受苦難的你和我,在各自的生命裏去成全。查看更多... -
黑日$140.00
內容簡介
回頭望,就是偷瞄一眼都已經覺得痛徹心痱。向前走,下一個滿是血淚的紀念日就在前方。忽然發覺,進退維谷不只有腳步,還有仍在淌血的心靈。不需要白煙瀰漫,眼淚也會不爭氣的奪眶而出。過去每個日夜都似乎很煎熬,但回想的時候卻翻找不出難過的那個細節在何時發生。這些零碎的,甚至是微小的瞬間。作者以日記的方式把自己從去年4月開始的每一天,或多或少都記錄下來。讀着作者的筆錄,彷彿在這急匆匆的一年,這些大大小小,連自己都無力梳理的心事,有人為你一點一滴的寫下來。像我們在悼念香港的過去,看這書有一同舔傷口的感覺。我們都堆積了太多難以言喻的酸楚,能夠有人代自己娓娓道來,這份共鳴顯得特別珍貴。有人理解,這些記憶和背後仍然執着的信念就不是毫無意義的傻勁。黑雲似乎厚得荒謬,但請不要否定日光的溫度。==========================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將前往何方?世界各地不斷的壓迫和衝突能否有解方?這些問題或許短期內不會有答案,但是韓麗珠這本書讓我們看到文學的力量。其中溫柔的觀察與思慮,面對力量遠強過自己的警察與政府體制的勇氣,不放棄希望的韌性,是全世界都應當聽見的聲音。二〇一九年四月到十一月之間,香港經歷了一場夢境般的變化。從和平示威,到爆發衝突,乃至幾乎成了一座戰地般的城市。催淚瓦斯、無差別暴力、死因不明的屍體、大規模的逮捕,幾乎成了城市的日常。但另一方面,原有秩序的崩毀也讓人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信念、價值,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人與這座城市之間的關係。韓麗珠生活在香港,親身經歷這座繁華之城的巨變。八個月的時間裡她持續不斷地書寫,既直面眼前驚心動魄的每一天,也以她獨特的洞察,感知幽微隱藏的變化,與活在其中的希望。 -
後人間喜劇$140.00
內容簡介
有繁複的演算、影響全世界的陰謀、爭取自由的人、魔術子彈、旋轉瀑布及熵理論。
在故事裡混戰、追逐與思考──
故事主角是以「模控學」專業聞名的香港教授胡德浩,受邀至新加坡擔任客座教授,實為秘密研究計畫的顧問。隨著故事,我們跟胡教授一起感受到這個研究計畫並非尋常。誘惑他的德國教授巴巴拉、奇特的鄰居作家「黑」、登堂入室的女學生「林恩祖」、名為「Ghost Writer」的靈魂書寫器,以及社會菁英們的權力鬥爭。
與此同時,胡教授在香港的前妻與女兒也隱隱與故事有著關聯。胡教授陷入謎霧中,唯一知道的是:他參與了一個創造超越現有人類的「後人類」計畫。單純的學術生活從此生變。
隨著恩祖身分真相浮出以及失蹤,他越來越靠近國家權力的核心,與既是律師,同時也是計畫背後金主女兒的柳海清相戀後,讓他知曉了關於這個國度的未來模樣,乃至人類的未來姿態──後人類們的生存危機。
他能否扭轉局面?擊發象徵「自由」的最後一發子彈──後人類生存宣言,為自由的正義扭轉局面?
-
無遮鬼$110.00
內容簡介
作者上一本著作《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銷量口碑不俗,屢獲好評,並獲多家媒體如《明報》、《聯合文學》評論報導 本書與香港社會時事相涉,呼應集體情緒 作者曾獲諸多文學大獎,如《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等 董啟章、西西、李智良、言叔夏、韓麗珠等多位港台名作家共同推薦 封面由香港本地藝術家鹿鳴繪畫,畫風暗黑離奇,意境深遠,灰暗中帶有希望 謝曉虹最新短篇小說集《無遮鬼》,題材指涉時事,作者以獨特的想像力,結合魔幻寫實手法描寫城市的現象及人的心態情緒。本書中的小說詩意迷離同時想像奔放,再加上如幻似真又荒誕的情節,必定能讓讀者一氣呵成地讀畢全書,喚起強烈共鳴。查看更多... -
香港家書$90.00
內容簡介
一九九七年七月初,我私心許下諾言,要寫一封長信給你們,大概有點總結報告的意思……怎料,一場臨門大雨,沖得我心情歷亂。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號,我做了一件極笨的事,搭巴士由中環去堅尼地城,由堅尼地城去中環轉車去跑馬地,再由跑馬地轉車去筲箕灣,也就是說香港北岸主要幹道上,由西到東遊了一次車河。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五號,我到中環海傍政府大樓去拿「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在那小公務員面前,流著淚,感動而興奮,然後一邊走一邊流淚。回到家,拿著深藍色封面熨金字的小冊子,傻傻氣笑著拍了一張照片:「立此存照」。一個從沒拿過 BNO,每次出外旅遊,在外國海關入境紙條上十分委屈填上「British Subject by Birth」〔英籍(香港)〕幾個字的香港人,這幾滴淚,一個笑容,盡在不言中了。 二○○二年七月一號晚上,朋友安排下,我會在灣仔會展中心看煙花。自那年煙花特別多之後,對海上發放的璀璨,又一下子復歸沉寂的場景,我已經感到膩了。 每一次我們通長途電話,你們總會問:「點呀,香港?」在多倫多,電視上天天都可看到香港新聞,香港怎樣?你們問的是我的感覺多於實情現況。我的答案往往是:「好熱囉」、「好濕呀」、「係銅鑼灣過馬路要捂住個鼻」……長途電話費便宜得叫人愈來愈不寫信,再沒紙短情長這回事,無聊話講多了不心痛。查看更多... -
我香港,我街道$160.00
內容簡介
54位跨世代香港作家共同書寫香港街道
以文學留住記憶中的香港
用文字守住自己的街道胡晴舫、張曼娟專文推薦
本書源自香港文學館歷時三年的「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計劃,收錄五十四位香港作家書寫香港街道的文章,內容依地區劃分為港島、九龍、新界三章,文類涵蓋小說、散文、詩,不僅寫街道故事,更寫香港的歷史、集體記憶與常民生活,建構出一個風貌繁複的香港,讓讀者得以深入認識這座城市的表象與內裡。
作家跨世代、作品跨文類,能讀到台灣讀者熟悉的作家西西以細緻工筆描繪居住多年的土瓜灣道,作家韓麗珠寫童年記憶而勾勒出昔日香港社區樣貌,也可讀到作家鄧小樺、鍾耀華描寫反送中運動的香港街道催淚彈布袋彈胡椒槍齊發的實況與感受。
本書作者(依文章順序排列):顏純鈎、崑南、劉偉成、關天林、黃怡、蔡炎培、方太初、鍾國強、呂永佳、伍淑賢、何秀萍、曹疏影、黃燦然、蘇苑姍、王良和、梁璇筠、陳滅、陳慧、黃裕邦、鄧小宇、韓麗珠、謝傲霜、西西、唐睿、鄭政恆、陳麗娟、池荒懸、胡燕青、余婉蘭、鄧小樺、查映嵐、葉輝、王樂儀、梁莉姿、陳苑珊、陳曦靜、李維怡、廖偉棠、袁兆昌、馬國明、劉綺華、麥樹堅、鄧阿藍、可洛、洪曉嫻、陳德錦、淮遠、王証恒、周漢輝、張婉雯、樊善標、盧勁池、鍾耀華、李智良。
本書作者年齡由八十多歲至二十多歲,風格各異,有現代主義者如崑南,平白天然如西西,傳統古雅文風如陳德錦,概念跳脫如黃裕邦,考究如劉偉成,奇詭如廖偉棠,多變如關天林,九十後青年作者如王証恒、王樂儀、梁莉姿特別能呈現出他們的生存狀態;部分人如葉輝、鍾國強、胡燕青等早有累積大量地方書寫的經驗,也有池荒懸、李智良等以抽象、「非地方」的概念性先鋒作品。能讀到鄧小宇、何秀萍、韓麗珠、袁兆昌等著名作者不常提起的昔日記憶;也可以在伍淑賢、張婉雯、可洛、劉綺華等的小說中,進入香港平民紛繁的生活甘苦。
各界推薦
言叔夏、胡晴舫、崔舜華、馬家輝、張曼娟、董啟章、蔡珠兒、楊佳嫻
台港作家共同推薦香港人有多愛香港?過去幾個月來發生的事,已經說明一切。《我香港,我街道》這本書,會讓你也愛上香港,愛她的歷史,她的氣味,她的榮光。——張曼娟
當夜空籠罩我城,皎潔月光沿著彌敦道漫流,流入維多利亞港灣,粼粼照耀海水,每個在天星小輪回望我城的人都不免有個錯覺,是的,香港屬於我。此刻當下,將進入永恆。——胡晴舫
這是一部在城市的高原景觀中長出根莖的精神地圖史。以過去的記憶作為路標,以此時此刻的街衢作為戰壕。讀這本書,有時我會依沿著街巷斜坡的傾斜角度,彈珠一樣地被滑進一個隱密的密室,觀看一個全景幻燈的香港。——言叔夏
打從讀第一個字開始我就想香港了。往日走過的街闀書店茶餐廳寫字樓,跑馬燈一樣在腦海裡冒泡泡。我想著旺角中國冰室的凍鴛鴦和黑白磁磚地,想著凌晨深水埗蒸氣騰騰的粥麵攤,想灣仔山坡路上的藍屋美味燒臘滑膩粥品,想北角地鐵出來整排壓進眼眶的唐樓,想著中環半山手扶梯上的王菲,雙舟橫擺的蕩蕩漾漾南生圍。想得欲淚欲笑,思念成灰。《我香港,我街道》藉著虛構的(小說)、紀實的(散文與地誌)、隱喻的(詩)各種路徑,重新抵達一個意識豐滿血肉飽滿的香港,一個擁抱無數故事空間與生活碎角的香港。那是一座任憑怪手暴警催淚瓦斯橡膠子彈也無法須臾摧毀動搖的金剛不壞之城,只要我們還擁有記憶,只要我們維持住呼吸,此城便永在而無敵。——崔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