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命理 - 中文書
佛教
內容簡介
基督宗教
查看全部基督宗教內容簡介
歷史書,即希伯來聖經《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紀》等四篇六卷。猶太傳統,這四篇歸於“前先知”,與《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等“後先知”相對。前後先知合稱“先知”,置於“聖法”或摩西五經之後,“聖錄”之前,組成聖書的第二部分。前先知記載以色列的歷史,從摩西逝世後約書亞揮師入侵迦南/巴勒斯坦講起,至巴比倫滅猶大毀聖殿,子民入囚,猶大王耶立獲赦結束;故名歷史書。
歷史書取材甚廣,有各朝官修《實錄》和先知著作,也有神跡傳說、民間故事、古歌寓言。書中有些文本片斷,可以追溯到士師時代,掃羅稱王之前。例如《士師記》五章“黛波拉之歌”,重述前一章女先知黛波拉組織聯軍,在基順河大敗迦南人鐵甲兵車的故事,語彙古樸,風格剛健,是聖經裡年代最早的詩章之一。
先民的歷史文字,大約先是卜辭、家譜、王表、詔令、盟約之類,而後才發展出敘事記言的編年體。真正成熟,卻要等到能夠刻畫人物,敷演對話,剖析成敗,揭示原因,“不虛美,不隱惡”的史著出現,如《左傳》,如《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一著史傳統在西方,其第一座高峰和典範,便是希伯來聖經的歷史書,特別是《撒母耳記》。
馮象譯經,從希伯來聖經,希伯來聖經的結構,大體依照內容與歸典的先後劃分。摩西五經領頭,接著是眾先知的記述(歷史書和先知書),餘者歸在一處,稱聖錄。學理上的考量是,人神關係的演進,從希伯來聖經到《新約》,其啟示是貫通的。《新約》的編排,明顯套用並對應着希伯來聖經的順序。福音書載耶穌的言行,相當於摩西五經;《使徒行傳》講耶穌復活升天後,諸門徒的事蹟同保羅傳道,是歷史書;保羅書信及通函,論道辯義批駁謬說,類同先知書;《啟示錄》反思犧牲和苦難,見證新天新地與新人,繼承光大了聖錄的《約伯記》《傳道書》《但以理書》的倫理智慧跟天啟主義理想。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聖經出於神之手,還是人之手?
以歷史批判法還原耶穌,重建基督教形成的歷史
三位一體、肉體復活、耶穌是人也是神…
基督教的核心教義,
都是後代神學家的發明!?
傳道三年就中斷的耶穌福音X被隱蔽兩千年的新約歷史
在這本《紐約時報》暢銷書中,學界公認的傑出學者,巴特•葉爾曼 (Bart Ehrman) 透過歷史批判法,指出聖經新約各個經卷之間,彼此有難以調和的矛盾,甚至夾雜後人杜撰、偽造和改寫的內容。此外,這些經卷幾乎都是在耶穌甚至耶穌門徒之後三、四十年的作者,假託門徒之名所寫下。
換言之,基督宗教的重要觀念可能並非耶穌本意,而是後世神學家的發明。聖經是被後人製造出來,而基督教是被製造出來的宗教,不是屬於耶穌的宗教。
葉爾曼表明,一般教牧人員在神學院都受過歷史批判訓練,但未將這些聖經知識告訴教會教友,一般大眾更是一無所知。就如肉體復活、耶穌既是人又是神等等概念,都是耶穌本人不曾提出的主張。因此,有必要讓讀者瞭解兩世紀以來聖經學者的普遍認識,以及聖經是人類歷史的產物,打破「聖經是天啟」的觀念。
透過回顧自己如何從一個保守福音派的堅信者走向不可知論者的過程,葉爾曼一再申明,發現聖經的矛盾不一定會讓人失去信仰,反而是知道聖經究竟是什麼,會讓人更加認識自己所信為何,對信仰產生有意義的反思。因此,鼓勵信仰者或非信仰者的讀者,對於這本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書,一起來場知識冒險。
內容簡介
探尋昔日在華北村莊落地生根的外來宗教
歷經三個世紀的跌宕,何以與周邊文化漸行漸遠?
牛津中國史教授耗費十年工夫生動凝煉之作
在華北的洞兒溝村,曾經有位傳教士為了帶走一尊聖母雕像,被當地教眾極力阻攔,結果不歡而散;離開之際,他憤而詛咒這個農村將會遭受七年天災,誰知不幸言中。為了解咒,這些天主教村民走到山上興建了一座七苦聖母堂,年復一年的冰雹才終於停止。
口耳相傳的故事還有相類似的版本,它們的共同背景,是傳教士與依附他們的貧苦村民之間千絲萬縷的對抗關係,屬於一場在更大範圍內、日益整合中國天主教和國際教會的博弈。可惜像洞兒溝這樣天主教已經傳播了三百多年的村莊,一直消失於經典的中國史和教會史敘事中。
《傳教士的詛咒》以普世性的視野,結合歐洲的情況,講述在外部力量影響下中國的宗教生態如何變遷、借鑒與融合。沈艾娣教授透過山西洞兒溝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了遠超出「禮儀之爭」或「文化適應」的視域—從17世紀耶穌會傳教開始,天主教就適應了中國傳統文化,只不過中外傳教士、教眾及羅馬教廷,在各種衝突和妥協中無意地形成一股合力,試圖把本地教會拉到全球發展的潮流中,而這個進程一直延續至今。
伊斯蘭教
內容簡介
隨手翻開一份報紙,打開收音機電視機,幾乎都有一些關於伊斯蘭教的報導。許多這樣的報導都伴有暴力的圖像,這些伊斯蘭教的圖像往往是一種強硬、不妥協的信仰。然而,對於那些更為熟悉穆斯林及其傳統的人來說,「好戰的伊斯蘭」的景象跟伊斯蘭信仰並不一致。「伊斯蘭」這個詞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順從」,穆斯林互致問候的最普遍的用語就是「阿色蘭阿萊庫姆」(as salaam 'alaikum),意為「願安寧降臨於你們」。 因此作者用較多的篇幅來寫伊斯蘭政治,在談到婦女和家庭時也同樣,這都是頗有爭議的主題,作者既從學術的角度避免那些陳詞濫調和簡易的概括,又從新聞記者的角度面對有爭議的話題。
民間信仰 / 原始信仰
內容簡介
本書不是講述種種神話,而是闡述神話研究的種種方法,或者說神話的種種理論,並且是限定在現代神話理論的範圍之內。神話理論和神話本身一樣古老,其出現至少可以追溯到前蘇格拉底時代。
本書論及的所有理論都把神話看作故事。誠然,泰勒(E. B. Taylor)將故事轉變成了一種不言而喻的概括,但這一概括依然要由故事來承載。列維–施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超脫於故事以尋求神話的「結構」,但同樣的,結構要由故事來承載。從象徵意義而不是字面意義來解讀神話的理論仍然把神話的主題—或者說意義—看作是故事的展開。如果說神話被看作是故事,那麼,這故事講述的是甚麼呢?
新時代
查看全部新時代內容簡介
我們在另一頭的摯愛,永遠都能找到方法來讓我們知道
美國專業靈媒教導我們如何辨識、解讀
另一個世界的至親、寵物所傳來,足以改變我們人生的訊息
.榮登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暢銷榜
.亞馬遜書店讀者平均4.7顆星超高評價,3781則★★★★★好評力薦!
.一本深撫人心又神奇勵志的書,引領我們超越自我,迎向更無限寬廣的可能
對於此刻正深陷於悲傷和哀慟的人,『不要害怕』。因為,當你害怕的時候,你就把自己封閉了起來。而當你打開心扉時,你會開始了解,你的摯愛仍然和你在一起,再也沒有責備、沒有過錯、沒有憤怒、沒有愧疚,有的只是無私的愛;而那將給予你向前邁進的自由。
蘿拉.琳恩.傑克遜是美國專業靈媒。她擁有的驚人力量,可助人與過世的至親溝通、傳達愛與療傷的訊息,並幫助大家進一步了解這兩界的相互聯繫。雖然她這些天賦非常人所有,但她也並非獨一無二,這就是本書的核心訊息。每個人都有機會學會這「宇宙的秘密語言」。當我們學會尋找、辨識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徵象,就能開始在本是一片渾沌的地方找到意義、在黑暗中看見光明。我們可能會決定選擇不同的道路、朝愛推進、追尋歡樂、以截然不同的新方式投入生活。
在本書裡,傑克遜將神秘難解的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收錄了自己與他人經歷這些難以解釋的啟示與靈通的故事。例如一位製作人過世的小孩化為一隻鹿,在高速公路休息站裡毫不躊躇地接近她;寫在一張一美元紙鈔上的名字,讓一個驚惶失措的太太知道她先生平安無事;一首貓王的歌,在她父親過世的時候出現……
死亡並非結束,
在另一頭有著非常美妙的事物在等待著我們
我們日常生活裡的紛亂庸擾經常會壓過這些徵兆和訊息。我們若非沒有看到它們,就是看到卻沒有意識到,或者完全忽略它們的存在。所以,我們要非常留心它們的存在──要對我們在地球上的愛的連結,保持一個高度警覺的狀態。對於那些被帶進我們生命道路的人,我們需要敞開心扉,因為他們可能是被派來幫助我們療癒和成長的人。
內容簡介
建立冥想習慣的最佳入門書
只要會呼吸,你就可以靜心冥想!
《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Amazon評價5顆星
「正念減壓」創始人 喬‧卡巴金博士,熱情推薦
搭配線上音檔:中英雙語,共18個冥想,總長約129分鐘
美國正念權威師資,逾30年教學經驗濃縮成28天自修課程
每天20分鐘,連續4週,開啟超越理解的平靜與快樂
過去15年來,全球腦神經科學家一再證實,靜心冥想有助於:
◎身體放鬆 ◎消除緊張壓力 ◎改善分心、強化專注力 ◎開發創意及學習能力
◎降低血壓 ◎緩解慢性疼痛 ◎減緩腦部老化 ◎培養耐心與慈悲心
第一週 全神貫注:練習專注呼吸和重頭開始的藝術
〔冥想操1〕核心靜心:呼吸 〔冥想操2〕聆聽靜心
〔冥想操3〕放掉念頭的靜心 〔冥想操4〕隨時可做的迷你靜心
第二週 正念和身體:放掉包袱
〔冥想操5〕身體掃描靜心 〔冥想操6〕行走靜心
〔冥想操7〕身體感覺靜心 〔冥想操8〕日常活動靜心
〔冥想操9〕喝茶靜心
第三週 正念和情緒:處理想法和感覺
〔冥想操10〕情緒靜心 〔冥想操11〕召喚痛苦情緒的靜心
〔冥想操12〕正面情緒靜心 〔冥想操13〕思考靜心
第四週 慈愛:培養慈悲心和獲得真正的快樂
〔冥想操14〕核心靜心:慈愛
〔冥想操15〕情緒或身體受傷時所做的慈愛靜心
〔冥想操16〕給看護者的慈愛靜心 〔冥想操17〕看到優點的靜心
〔冥想操18〕安撫內在批評的靜心 〔冥想操19〕行走時的慈愛靜心
〔冥想操20〕慈愛圈靜心
你常為明天憂慮,忘了接納當下嗎?你容易失眠、緊張、憂鬱、焦躁不安嗎?腦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已經證實,大腦對於外在事件的經驗感受,可以透過特定訓練而不斷重組更新。靜心冥想就是這種「換腦袋」的方法之一。
靜心冥想沒有任何條件限制,不受限於任何宗教信仰,人人都可以在生活中落實。只要持之以恆,你的人生可能就此改觀,變得更柔軟、更有創造性、更平靜、更清明和更平衡。你在練習冥想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或疑惑,本書都有提供詳盡的解答。
本書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理論篇,先從科學研究的角度,提出靜心冥想的好處及種種科學根據;第二部分實踐篇,則有是為期28天的正念靜心課程,共有20個冥想操,每天只需花20分鐘跟著書中的步驟練習,就可以重拾身心平靜。
本書隨附的靜心冥想練習音檔,收錄了作者雪倫.薩爾茲堡親口錄製的冥想操導引練習。在閱讀本書的說明文字後,你不妨閉起眼睛來聆聽,跟著雪倫老師的聲音,實際來做冥想操。這就像是雪倫老師為你開設專屬的一對一課程。
內容簡介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唯一下載至ipad、每年重讀之書!
「這本書改變了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看過這本書的人和沒看過的人,
對世界的理解截然不同。」――史帝夫•賈伯斯
二十世紀百大靈性經典之一
譯成五十種語言
貓王、披頭四、諾貝爾得主的靈性啟蒙之書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是印度著名的瑜伽行者尤迦南達親自執筆敘述自己一生故事的傳記。作者以幽默輕鬆的筆調,講述自己的人生際遇、與偉大的瑜伽上師們相遇、並接受上師們極為重要的靈性指導和不為人所知的瑜伽神祕世界。
尤迦南達以自己的一生為時間軸線,不僅是描述了關於自己的人生故事,更將他與上師之間充滿瑜伽、真相和宇宙法則的智慧,透過對話的方式,將宇宙更大的力量與智慧傳達給世人,也試圖透過有限的文字,解釋生命能量更高層次的存在與秩序。
一九二○年尤迦南達遠渡重洋到美國,自此展開弘揚克利亞瑜伽的神聖之旅,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影響了許多重要的西方人士,如貓王、披頭四吉他手喬治•哈里森、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美國總統柯立芝、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都是他的擁戴者。蘋果電腦創辦人史帝夫•賈伯斯在青少年時期初讀此書,後來在印度又讀了一次,從那以後每年都會重讀一遍,這也是他唯一下載至iPad上的書。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自一九四六年出版以來,已被譯成五十種語言文字,被讚譽是二十世紀百大靈性經典之一。在如今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越來越多人開始渴望靈性的生活,閱讀此書能讓人感到巨大的平靜與安慰!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美國最受歡迎的身心靈導師最新力作,講述靈魂的覺醒!
《哈芬登郵報》創辦人亞莉安娜.哈芬登、身心靈領域作家感動推薦。
最受歡迎的身心靈導師和詩人哲學家,寫給靈魂成長的冥想週記
一年五十二週,一週一篇的心靈能量
世界是一座寺廟。
當我們秉持愛與謙卑,跟生命的每一刻保持對話,
就是活出真實自我的方式。
靈魂依附於肉體,透過生命的打磨鍛造,才能在世間覺醒。
而這段從無知到經驗、或苦難或驚奇的旅程,就是我們應許生命的方式。
本書以52篇冥想週記提供一整年的心靈滋養。尼波的書寫乾淨而純粹,透過熟悉的日常述說美好的信念、生活觀察與省思、表象之下的洞見,以及萬物一體的永恆回歸。書中處處是對於生活物事和心靈狀態的清晰洞察,譬如:
「對治速度的解方,就是捧著物品,探究它們的歷史。」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獻身行為,比獲得的任何資訊更有用途與報償。」
「往往,我們在行事上的選擇,是跟恐懼站在同一線,而非同步於自己的核心價值。」
「縱使重要的事很多,真正迫切的事卻很少。」
「所謂敏感,就是成為一根徹頭徹尾的導管。」
圍繞著全書的核心探問是:在混亂年代,我們該如何活出真實性與完整性,為靈魂成長找到通往重要事物的道路。這些事物包括:
- 生命陷落及失而復得
- 天賦和夢想之所在
- 悲憫、善念與自然的餽贈
- 超越自身的存在經驗
- 培養「在場」的心靈慣性
每篇文字彷若一次次與自身的對話與傾聽,不但帶來力量,更令人謙卑。篇末附錄練習的課題,以探問形式為新觀點開啟應用之門,提示正念思考與覺察技巧。
沉浮於迷惘的生命之流,當我們即將在痛楚和哀傷中溺斃,唯有溫柔堅韌地探索內在清明,接受自身的所有可能,與人我共同分擔世界的重量,那麼,生命終將帶來餽贈,在每個細微的瞬間看見永恆,淬鍊出存在的意義。
其他宗教
內容簡介
本書不是講述種種神話,而是闡述神話研究的種種方法,或者說神話的種種理論,並且是限定在現代神話理論的範圍之內。神話理論和神話本身一樣古老,其出現至少可以追溯到前蘇格拉底時代。
本書論及的所有理論都把神話看作故事。誠然,泰勒(E. B. Taylor)將故事轉變成了一種不言而喻的概括,但這一概括依然要由故事來承載。列維–施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超脫於故事以尋求神話的「結構」,但同樣的,結構要由故事來承載。從象徵意義而不是字面意義來解讀神話的理論仍然把神話的主題—或者說意義—看作是故事的展開。如果說神話被看作是故事,那麼,這故事講述的是甚麼呢?
其他
查看全部其他內容簡介
在東西方神祇與英雄的故事裡,
找回你的內在與神話的連結,
成為一顆跳舞的星星,與宇宙共舞。
本書源於一九八O年代美國公共電視(PBS)「當代思想大師」節目,神話學大師坎伯受邀與資深電視記者莫比爾(同時是政治評論家與神學碩士)對談,為一般大眾闡述神話學的奧義。六集的節目播出後吸引了上萬名觀眾,引發了一波認識坎伯思想的熱潮,也促成了全長二十四小時的完整錄影內容以文字形式出版。
坎伯認為,「神話」並不是離奇古怪的部落故事,也不是高深的信仰;它是人類心靈潛能的隱喻,也是賦予人類生命活力,以及宇宙萬事萬物活力的力量。在日常生活的考驗中,我們都不斷重演著神話裡的主題,等待生命改變發生的契機:
——生命中的試煉:約拿被鯨魚吞下肚的故事,講述了我們要承受恐怖的試煉和啟示,並學習與黑暗的力量共處,終將能浮出水面、迎向嶄新的生活方式。
——成長與轉型:英雄齊格飛成功地斬殺了龍怪,並嚐下龍血、與自然的力量重新結合,這正反映了我們渴望脫胎換骨,好邁入另一個更多采多姿而成熟的境界。
——面對死亡的恐懼:伊底帕斯故事裡的史芬克斯謎語,隱喻著生命循環與死亡禁忌,若我們無懼地面對死亡的恐懼,就能解開這個謎語,生命也將出現另一重意義。
——靈魂失落的一半:亞里士多芬尼說,最古早的時候,人其實都是兩兩一組的,只是被諸神拆開,因而我們一生中不斷地要去尋找失落的另一半。
在這場宛如大師與弟子的應答之中,坎伯用神話觀點探討社會、宗教、戰爭,乃至愛與死亡。他信手捻來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典故,兼及希臘、波斯、中國、印度、日本、印地安人等各民族的神話故事,解讀其中的象徵語言,引導我們發現「精神生活的入口」。我們親炙神話學大師的靈性深度與知識廣度之餘,也領略了他對生命與人性的深刻洞察。
我們從小便在某個層次上認識了神話,但是之後會有更多層次被揭「密」出來。神話的啟示是無限的。——《神話的力量》,坎伯
我從未見過比他更會說故事的人。聽他談原始社會,我就有如置身在無際蒼穹下的廣大草原上,或是在群樹覆蓋的濃蔭森林中。我也開始去了解如何從風雷聲聽到神的聲音、從山中溪澗看到上帝之靈的流動、把地球看成是想像中的神話聖地所開出的果實。——《神話的力量》,莫比爾談坎伯
本書特色
●20世紀重要的神話學大師坎伯,辭世前展現其思想大成的訪談
●全新修訂譯文與註釋,收錄完整插圖(80幅黑白+16頁彩圖),全新版面設計
●20世紀對神話最全面、影響力最廣的討論,出版30年來歷久彌新(Amazon讀者4.7星好評,Goodread 評價4.24)
●美國公共電視(PBS)同名節目吸引上萬名觀眾收看,數位影音平台經典上架(IMDb 評價8.9;Netflix USA 4.5顆星)
內容簡介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唯一下載至ipad、每年重讀之書!
「這本書改變了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看過這本書的人和沒看過的人,
對世界的理解截然不同。」――史帝夫•賈伯斯
二十世紀百大靈性經典之一
譯成五十種語言
貓王、披頭四、諾貝爾得主的靈性啟蒙之書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是印度著名的瑜伽行者尤迦南達親自執筆敘述自己一生故事的傳記。作者以幽默輕鬆的筆調,講述自己的人生際遇、與偉大的瑜伽上師們相遇、並接受上師們極為重要的靈性指導和不為人所知的瑜伽神祕世界。
尤迦南達以自己的一生為時間軸線,不僅是描述了關於自己的人生故事,更將他與上師之間充滿瑜伽、真相和宇宙法則的智慧,透過對話的方式,將宇宙更大的力量與智慧傳達給世人,也試圖透過有限的文字,解釋生命能量更高層次的存在與秩序。
一九二○年尤迦南達遠渡重洋到美國,自此展開弘揚克利亞瑜伽的神聖之旅,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影響了許多重要的西方人士,如貓王、披頭四吉他手喬治•哈里森、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美國總統柯立芝、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都是他的擁戴者。蘋果電腦創辦人史帝夫•賈伯斯在青少年時期初讀此書,後來在印度又讀了一次,從那以後每年都會重讀一遍,這也是他唯一下載至iPad上的書。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自一九四六年出版以來,已被譯成五十種語言文字,被讚譽是二十世紀百大靈性經典之一。在如今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越來越多人開始渴望靈性的生活,閱讀此書能讓人感到巨大的平靜與安慰!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美國最受歡迎的身心靈導師最新力作,講述靈魂的覺醒!
《哈芬登郵報》創辦人亞莉安娜.哈芬登、身心靈領域作家感動推薦。
最受歡迎的身心靈導師和詩人哲學家,寫給靈魂成長的冥想週記
一年五十二週,一週一篇的心靈能量
世界是一座寺廟。
當我們秉持愛與謙卑,跟生命的每一刻保持對話,
就是活出真實自我的方式。
靈魂依附於肉體,透過生命的打磨鍛造,才能在世間覺醒。
而這段從無知到經驗、或苦難或驚奇的旅程,就是我們應許生命的方式。
本書以52篇冥想週記提供一整年的心靈滋養。尼波的書寫乾淨而純粹,透過熟悉的日常述說美好的信念、生活觀察與省思、表象之下的洞見,以及萬物一體的永恆回歸。書中處處是對於生活物事和心靈狀態的清晰洞察,譬如:
「對治速度的解方,就是捧著物品,探究它們的歷史。」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獻身行為,比獲得的任何資訊更有用途與報償。」
「往往,我們在行事上的選擇,是跟恐懼站在同一線,而非同步於自己的核心價值。」
「縱使重要的事很多,真正迫切的事卻很少。」
「所謂敏感,就是成為一根徹頭徹尾的導管。」
圍繞著全書的核心探問是:在混亂年代,我們該如何活出真實性與完整性,為靈魂成長找到通往重要事物的道路。這些事物包括:
- 生命陷落及失而復得
- 天賦和夢想之所在
- 悲憫、善念與自然的餽贈
- 超越自身的存在經驗
- 培養「在場」的心靈慣性
每篇文字彷若一次次與自身的對話與傾聽,不但帶來力量,更令人謙卑。篇末附錄練習的課題,以探問形式為新觀點開啟應用之門,提示正念思考與覺察技巧。
沉浮於迷惘的生命之流,當我們即將在痛楚和哀傷中溺斃,唯有溫柔堅韌地探索內在清明,接受自身的所有可能,與人我共同分擔世界的重量,那麼,生命終將帶來餽贈,在每個細微的瞬間看見永恆,淬鍊出存在的意義。
內容簡介
誰能免於恐懼呢?
然而,靠着那跪禱於客西馬尼園、身懸各各他十架的主,我們可以有出路,在對抗與逃避之外去作正確的事,光明正大,磊落放膽,是其是非其非地忠於上主,作光作鹽,對這世界呼喊:「別怕,看哪,主已作王!順從神的人,要剛強壯膽,起來發光!」
背景
本書稿件全部來自《時代論壇》,寫作時間橫跨2019年反修例運動、疫情和國安法實施,是香港政治社會環境極大變遷動盪的兩年。
2019至2020年的香港,對每個香港人來說都是史無前例的,對信徒挑戰尤其巨大。面對社會巨變,變動下的種種困惑和疑問,信仰可以給我們答案嗎?置身其中,感到陌生和無所適從時,《聖經》裏的真理要怎樣活出來?作者既是牧者,在社會巨變下,除了平常講台的宣講,也努力尋索如何活出講道者的召命,牧者的使命。在人心流離時要如何牧養?在幽暗困惑中,真理如何成為路標?在恐懼迷茫時,信仰和信徒要如何自處?在暴風中,一位牧者努力作的信仰尋問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