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會員即享九五折!購買任何2件產品可享本地免費送貨服務!
  • 平裝
  • 中文

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

缺貨
SKU
fabu-9789865524364
$173.00
  • 譯者 宋宜真
  • 出版社 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 2021-01-27
  • 規格 平裝
  • 頁數 376
  • 尺寸 170 x 230 x 23 mm
  • 適用年齡 成人
  • 出版地 台灣
  • 語言 中文
  • ISBN13 9789865524364
  • SKU fabu-9789865524364

內容簡介

本書是蘇珊.布拉克莫(Susan Blackmore)在英國布里斯托西英格蘭大學意識心理學課堂上所使用的讀本。布拉克莫的研究領域包括瀕死經驗、冥想的效果、人們為何相信超自然現象、演化心理學,以及迷因理論。 她目前是佩若特—瓦瑞克基金的研究員,研究處於意識邊緣狀態的心理現象,並且獲得「超自然主張科學研究委員會」(CSICOP)的「卓越懷疑獎」。蘇珊.布拉克莫是好幾本雜誌的專欄作家,不定期在《獨立報》發表文章,也常上廣播和電視機節目。

預覽

推薦文1

以迷因觀點重新看待世界
彭松嶽(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

  說到迷因,就不知不覺聯想起流傳在電腦或手機中的貓咪照片。然而對本書作者布萊克莫來說,迷因不僅是流傳在網路上的哏圖,還泛指文化透過模仿的方式而得以傳遞的機制。布萊克莫試圖透過本書建立「迷因科學」。迷因科學追本溯源地回到達爾文主義,並試圖將解釋生物演化的理論挪移至理解人類世界,嘗試說明迷因以類似基因的方式,努力進行複製、增加數量,使人類心智與社會文化得以延續與擴展。

  在書中,作者也透過對人腦、情緒、行為與文化現象的分析,建立「迷因的觀點」。迷因的觀點有其吸引人之處,此種理解方式注意到演化過程中有著如演算法的重複步驟、以及在不同生物體上皆能產生作用的特性,但同時也沒忽略掉生命的演化有其複雜且無法預測的面向存在。因此,無論是文化演化的過程,或者是貓咪照片和其他哏圖,迷因很少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傳遞或延續,而通常會呈現出不同版本但內容結構相似的童話故事、同一張哏圖的二創三創,乃至於無限的後續發揮。這樣的說法似乎能說明潛藏在文化演化中的機制。

  布萊克莫以普世達爾文主義重新理解文化的發展與轉變,有其值得深入探討的部分,但是在書中對社會科學的回顧,也提供機會讓我們重新檢視對社會的理解。早從19世紀起,社會學家如孔德(Auguste Comte)就已試圖運用生物學及達爾文主義闡述社會與文化現象,但在當時即受到挑戰。對同為社會學家的涂爾幹(Émile Durkheim;後來被視為奠定社會學的理論家之一)而言,個人行為或文化現象的趨同,是無法單純由生物學原則解釋的,而須考慮共享之價值與共同遵守之規範對這些行為或現象的影響。稍早於涂爾幹的另一社會學家塔德(Gabriel Tarde),也不滿足於達爾文主義式的社會演化分析,特別是對生存中的競爭與對立關係之過分強調,忽略其中的混種、適應、模仿與創新所能帶來之社會與文化現象的存續、轉變與擴散(亦可參考科技與社會研究學者,拉圖[Bruno Latour]在The Science of Passionate Interests中對塔德的重新詮釋)。

  當代之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也不斷嘗試結合生物學與生命科學以進行對社會與文化的分析。女性主義科技哲學家哈洛威(Donna Haraway)在When Species Meet一書中,一方面跟隨著生物學家以及生命科學家重新詢問生命的本質,例如研究微生物與基因體間的相互吸引、結合或共存,以突顯這些在傳統演化論中被忽略的生命存在狀態;或是拋棄達爾文主義中以競爭作為理解生物關係的基礎,並透過科學研究探尋生物體之間的相互合作與拓展彼此關係,是否能提供新的理解生命形式之可能。另一方面,透過這些研究,哈洛威重新梳理並尋找人、生物與科技之間,不再以競爭或剝削為基礎,而能發展出呼應彼此需求、互依共存關係的可能性。

  「迷因」是否提供了更深入地分析文化發展與轉變的觀點?數學模型是否能找出影響人類細胞、行為或文化模仿的根本法則?閱讀本書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但我們也可進行更挑戰思考界線的嘗試,像是詢問生命科學與社會科學間如何能有更豐富的對話,而非將其中一個領域簡化為另一者的從屬?跨領域的思考如何能擴展我們對未來文化與社會的想像與構築?期待讀者們能藉由本書獲得更寬闊之想像與探索的空間!

推薦文2

自私基因與利他迷因的共舞
廖凱弘 (國立台北大學數位行銷學程助理教授)

  迷因 (Meme) 是演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於1976年所發明的學術名詞,原本是用來說明人類透過模仿的過程,從一個大腦傳到另一個大腦的文化人事物單位。本書作者蘇珊.布拉克莫(Susan Blackmore)進一步將迷因發展成迷因理論(Meme Theory)用來說明在達爾文「物競天擇」的演化原則基礎下,人類除了受到基因的變異、選擇與保留之外,還會受到迷因的演化過程影響,而變成現今人類社會的面貌。

  迷因,透過模仿的社會學習機制,得以在全世界人類大腦中,複製、散布,並且不斷發揮其影響力。甚至,迷因還會與基因共謀,企圖改變基因的原初運作,為其在演化過程中,透過基因遺傳的繁衍過程,製造出更有利於迷因的大腦環境,進而讓某些迷因更有利於人類社會中生存,進而改變人類的行為。

  布拉克莫在書中使用迷因理論,說明了迷因演化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例如,廣義的人類語言起源與發展過程。布拉克莫論證,人類的語言能力受到了迷因驅使而開始發展,語言的功能其實是為了傳播這些強勢迷因而存在的。而一些有利於人類社交、繁衍甚至性愛的語言開始演化後,某些成功的迷因將大量被模仿與複製,得到其原汁原味的保存、增強其豐富化,以及持久盛行發展的大腦環境。

  不過,生活在社群媒體世代的人們,接觸最多的是網路迷因 (Internet Meme) 的數量可能最多,衝擊也最大。如果從本書論證加以延伸,那麼網路社群中流傳盛行的各種迷因現象 (如流行梗圖、爆紅政治人物、各類網紅直播,甚至假新聞帶風向等現象)可被說明,更可以說明作為一個文化社會的複製子,任何於網路社群中的強勢迷因資訊,可說是得到了絕佳的演化工具,得以在眾多迷因競爭中,受到人們喜歡、注意。撩撥了情緒與慾望的迷因資訊,總是能獲致豐沛的演化能量與活力,得以利用網路,廣傳散布於全人類的機會。

  甚至,從迷因理論的角度來看,自我的概念也成為一種迷因複合體。基因遺傳讓我們得到一個原初的大腦與身體,而各種成功的迷因為了自身利益,不斷驅使著基因創造有利其生存的大腦環境。自我承載了各式長久記憶、深信不疑的信念,而成為一個巨大的迷因機器。基因與迷因共舞,驅使人類的大腦越來越大;自私的基因與利他的迷因,更共同塑造了人類的未來面貌。

  如今,這部迷因機器,在COVID-19新冠病毒的全球疫情衝擊之下,似乎開始面臨著再度快速演化的考驗。什麼樣的「新」大腦環境會被再度創造出來,而成為對抗病毒的利器?什麼樣的「新興」迷因將成功主導人類社會的關鍵影響力,而驅使地球共同面對艱難轉型的挑戰?本書引介各種迷因演化論的有力證據,應可協助讀者推導與深思。

推薦文3

迷因,就是「反基因方程式」嗎?
鄭國威 (泛知識股份公司知識長暨共同創辦人)

  要推薦這本書,我得先講個故事。前幾天我看到 YouTuber 啾啾鞋發了一則新片,標題中有「反基因方程式」,我好奇地點開了連結,看了才知道「哦~原來是在回應另外一個 YouTube頻道『反正我很閒』」,於是我再點開「反正我很閒」的頻道,看他們的新影片。

  先說一下,「反正我很閒」這個 YouTube 頻道可以說是 2020 年現象級的存在,即使今年發生那麼多難以想像的大事,我還是會將反正我很閒的崛起納入今年的大事 Top 10 之一。他們一支 2018 年 9 月的影片「【錦標賽】格鬥項目!第一屆羅馬競技生死鬥示範賽 part1」在今年5月左右爆紅,全台高中大學紛紛舉辦,上百位參賽者煞有其事地拿著寶特瓶對戰,替當時因疫情快要悶壞的自己找一個出口。而在那前後,悶燒許久的粉絲群已暴增到無處不在,從該頻道傳播開來的「人民的法槌」、「卑鄙源之助」等台詞跟角色,一下子從「內行人才懂」,變成「就算不懂也要跟風來用不然就落伍了」的迷因。

  而「反基因方程式」則是他們造出的新迷因。短短幾天內,除了「反正我很閒」YouTube 60 萬訂閱者,這些訂閱者再向外傳遞的次數更難以估計。更別說啾啾鞋不僅複製了,還將這迷因改造、再透過他的頻道讓近 150 萬的訂閱者同時接收到了新舊兩版迷因。

  雖然在「反正我很閒」的影片裡,根本沒有解釋什麼是「反基因方程式」,但搭配上成員鍾佳播的手勢與口氣,這六個字成為了數十萬人爭相模仿跟複製的迷因。在影片裡,為了克服貪吃的問題,鍾佳播化身「人家伽利略」,在壁報紙上寫了一大堆令人摸不著頭緒的算式,聲稱「你的基因在控制你啊!你只是你基因的軀殼而已!...這個方程式就是帶領我們人類掙脫基因的第一步啊!」乍看只是一貫的 Kuso 風格,但這現象恰恰就是「迷因」與「基因」兩種複製子之間的生死鬥爭與相依。

  現在談迷因,大多數人想到的會是「反正我很閒」這樣的 YouTuber 或眾多專門分享迷因詪圖的臉書專頁,然而這概念其實有更早的起源,且是演化心理學、社會生物學研究範疇。透過蘇珊‧布萊克莫 (Susan Blackmore) 寫的《迷因》一書,你會發現有些時候迷因就是反基因方程式。她結合敏銳的洞察與扎實的學術論述,將迷因的位階提高,與基因相提並論,邏輯清晰、有理有據地反駁了生物「只是基因的軀殼」這樣的說法。當自私的迷因獲得了人類這樣愛模仿的大腦,基因就不再是終極的控制者,也因此我們開始花更多時間上網看 YouTube 影片(或追劇、看A片),選擇熬夜、不健康飲食而傷害身體機能、放棄交友與可能的繁殖機會......基因在迷因面前就這麼完敗了。

  藉由此書,你將獲得「從迷因的角度看世界」這個迷因,名符其實腦洞大開。就我來說,許多苦思不解的問題,像是如何打擊偽科學、謠言、假新聞,如何讓好的知識更受青睞等等,都頓時有了新觀點,甚至讓我近來不管看什麼都在想「迷因在控制我啊!我只是迷因的軀殼而已!」看來我得趕緊著手研究反迷因方程式才行啦!

關於作者

評論

評書

您正在評書
新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