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會員即享九五折!購買任何2件產品可享本地免費送貨服務!
  • 平裝
  • 中文

獨立路上:從前蘇聯省思香港未來

作者 梁啟智
評分:
80% of 100
缺貨
SKU
fabu-9789869486446
$120.00
  • 出版社 新銳文創
  • 出版日期 2017-07-10
  • 規格 平裝
  • 頁數 274
  • 尺寸 148 x 210 x 13.7 mm
  • 適用年齡 成人
  • 出版地 台灣
  • 語言 中文
  • ISBN13 9789869486446
  • SKU fabu-9789869486446

內容簡介

獨立,並非通往自主的終點;它極其可能只是一個分號。

「獨立是為了什麼呢?獨立是一個手段,生活才是目的。
是因為活不下去,才讓人不得不拋開一切,搞獨立。」

1988年的夏天,在塔林一場音樂會後,參與者自發地走到歌唱節的場地繼續唱,結果聚集了十萬人。一晚又一晚,自己來唱歌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唱的都是愛沙尼亞自己的歌:「我是愛沙尼亞人,未來也是,正如我本來就是。」(Eestlane olen ja eestlaseks jään, kui mind eestlaseks loodi.)他們從唱歌開始,漸漸變成唱自由,繼而變成講自由,唱歌活動演變為政治集會。就在這歌唱晚會中,一名青年在車上綁了愛沙尼亞被蘇聯吞併前的藍黑白舊國旗,駛進會場內繞圈。此後,大家都把過去數十年收藏的被禁旗幟拿出來,讓藍黑白三色在人群中飄揚,愛沙尼亞脫離蘇聯的「歌唱革命」,就此誕生。

這是愛沙尼亞的故事。

歷經文化入侵、移民湧入、人權敗壞以及政治操控,前蘇聯15國自1980年代起,激發出風起雲湧的獨立浪潮,至今獨立已逾二十五年。在這條漫長的路上,各國有各國的故事,愛沙尼亞從歌唱革命邁向自主、白俄羅斯獨立後卻迎來新的獨裁……,可見獨立並不是故事的終結,如何重新審視歷史、重構身分、鞏固民主,才是獨立之後人民能否真正自主的關鍵。香港評論員梁啟智親身走訪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及摩爾多瓦7國,踏上這條時間與空間上的獨立之路,從現況對映歷史,重新省思香港未來。

本書特色

親身走訪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及摩爾多瓦7國,香港評論員梁啟智貼身觀察前蘇聯各國自1991年以來,長達二十多年的獨立之路,從俄羅斯回望香港,從歷史省思未來。

預覽

前言

  既以「獨立」為題,這旅程固然和香港鬧得熱烘烘的本土思潮以至港獨議題相關。在各種帽子扣在我頭上之前,讓我先講清楚我的立場,把「房間中的大象」說明白。

  近年來,香港獨立成為香港政治的新議題。回想一九九七年的主權移交,大多數香港人都沉醉於「香港明天會更好」的良好願望當中。二十年來中港關係跌跌撞撞,直到數年前開始急轉直下。曾蔭權時代的「雙非」政策,鼓勵數以萬計和香港無關的中國家庭來港生育,聲稱要對抗人口老化,實際上卻製造了一大批和香港社會缺乏連結、卻每天和本地人競爭社會資源的移民群體。與此同時,中國旅客數目的爆炸式增長,也對旅遊景點以外的社區生活造成翻天覆地的變化。政治方面,梁振英時代採取非友即敵的管治方針,製造廣泛矛盾,一國兩制的制度缺陷日益明顯。中港制度之爭在二○一四年的政改爭議中徹底爆發,並以長達七十九日的佔領運動告終。對於很多香港人來說,佔領運動正正代表了他們對於通過制度內改革來挽救香港已完全絕望。

  香港獨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冒起的訴求。從感性出發,很多香港人希望和霸道的中國劃清界線。而對他們來說,和來自中國的新移民以及旅客的交往,就是「敵我矛盾」的最前線。於是乎,坊間出現很多不友善的說法,例如把普通話稱為「胡語」,把簡體字稱為「殘體字」,把中國人稱為「蝗蟲」等的說法。這些說法固然是流動的,持這些說法的人會聲稱他們只是針對野蠻行為,但一竹竿打一船人的情緒反應事實上十分普遍。我們一方面可以批評這些片面的說法無補於事,卻也得承認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正因為制度內的溝通之路已經走盡,制度外的感情宣泄才有機會成為主流。

  無論原因為何,既然香港獨立的聲音已被提出,也不容許我們隨便蔑視。我做學問出身,別說什麼香港獨立,就算是湖南獨立、花蓮獨立,甚至是灣仔獨立,學問素來無禁區。政治由人所組成,從來就沒有什麼不可,我拒絕條件反射地對獨立議論作道德批判。從歷史來看,中共承認和支持蒙古獨立,也有眾多客觀例子說明中共政權對「自古以來的領土」的理解從來相當流動,足證這條問題絕對可以討論。

  從現實出發,港獨在可見的將來都沒有條件。但同樣從現實出發,今天的香港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同港獨,自是有其時代背景,如果背後的成因得不到處理,再譴責也是浪費心思。個別提倡香港獨立的領袖或因被權貴攻擊或因自身的不成熟而失勢,但思潮所突顯的躁動卻不會因而自動消失。很不幸,當社會為了香港獨立相關的議題爭吵時,我只看到上一輩的只管批評下一輩的不切實際,而下一輩的則反擊是上一輩斷送未來。在這些口水戰當中,「獨立」二字成為一個雙方任意挪用的符號,兩邊都借來顯示自己的立場堅定,你不表明就要接受批鬥,你一旦表明卻又會引來一堆帽子立即扣上來。

  但我不甘心於這種抽空的討論。如果說追求獨立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萬靈丹,那麼它在什麼時候才有用,在什麼條件下會有害,這是不是該細緻的討論一下?如果說搞獨立就是數典忘祖,這個祖宗本身又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如果說獨立是自決的唯一道路,這條路又是否只得一個美好的終點,還是途上佈滿數之不盡的陷阱?無論你是支持、反對,還是隔岸觀火,這些關乎到生存、生活和身分的問題,我很希望可以討論得實在一點。

  厭倦了隔空對罵的口號,唯有往外看。於是,我想到前蘇聯。

  前蘇聯在一九九一年中開始瓦解,至今二十六週年。十五個成員國相繼脫離獨立,往日的超級大國變成一紙空文,最終到年底退出歷史舞台。現實歷史當中,邊緣地帶能夠成功從一個核武強權兼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下獨立的案例,恐怕僅此一回。我不相信同樣的事情會再發生,但前蘇聯留下來的種種問題,在我準備是次行程的過程中,越想越感到有意思。

  前蘇聯各國獨立後,都經歷過社會動盪、政治亂局、經濟倒退、貪污橫行,以致自殺率急升等問題。這些國家有的成功走上穩定發展和民主自由的道路,有的倒退回到高壓獨裁,有的因為內部矛盾不停撕裂,有的甚至碰上「二次獨立」,在宣佈命運自決之後又要面對新國家境內的少數族裔同樣命運自決的要求。在這些相異的案例中,一時也說不清誰是打壓者,誰是被打壓者。

  但有一點是很明顯的:所謂的獨立只是一個漫長過程的其中一個點。當中的社會、文化、語言、歷史以致結合起來產生的身分認同問題,無論是獨立前還是獨立後,都沒有簡單直接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例如在前蘇聯各國留下來的俄羅斯移民,他們要回去還是留下來?要留下來的話,他們要如何和當地剛剛重新「當家作主」的本地人建立關係?他們應享有多少權利?可以如何保障?這些問題的各種答案,我想並不限於前蘇聯,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也同樣重要。

  自問不是前蘇聯研究的專家,為了這次的旅程才開始認真翻看前蘇聯各國的學術著作,有幾個國家的名字甚至本來連唸也不懂得唸,實不敢做什麼嚴謹的比較研究,更枉論要為香港給予清晰的啟示。真正的國際政治介紹,有其他的學者會寫。只是在過去一段日子,我被中港議題各種非黑即白的敵對爭論迫得透不過氣。我沒有答案,所以我想問問題。

  如果你相信香港獨立,準備要革命執政的話,我希望能提醒你釐清理念,不要重複前蘇聯各國建國初期走過的歪路。如果你相信民主自決,要在生活中的每個戰場和專制寸土必爭,我希望可以探索中共在前蘇聯倒台的過程中學到了些什麼,以求知己知彼。就算你是一國兩制的忠實支持者,相信中港一家不可分割,我也希望分享一下人民為何會對政權離心離德,獨立運動是何以形成,或能引以為戒。

  在看似前無去路的過度疲累下,很多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無疑已失去耐性。可以預期,年輕一代將會主動突破禁忌,把這個討論帶得更遠。他們沒有上一代人的包袱,理應可以擺脫往日被標籤和黨爭主導的討論。我期望他們可以拒絕泛泛而談和自我感覺良好的口舌之爭,用在地的認識去思索香港前路。這本書所介紹的窗外風景,願能幫助他們重新出發。

關於作者

評論

評書

您正在評書
新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