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 orhan pamuk 日文介紹的搜索結果
- Related search terms
- pamuk avenue fabu
- orhan pamuk 日文語言介紹
- orhan pamuk "日文" 語wiki
- orhan pamuk 日 文 語 with
- orhan pamuk 日 文 語 will
-
@新人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國族文化寓言經典)HK$133.00
內容簡介
一段崎嶇顛簸的精神漫遊史
一則大型國族文化寓言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再現精湛技藝的魔幻寫實之作
問世當時刷新土耳其史上銷售最快紀錄
《華爾街日報》、《文學評論》、《衛報》、《紐約客》等重量媒體一致讚譽
帕慕克中文版自序、南方朔專文導讀如果必須付出代價才能獲得新生,你是否願意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毀滅?
▍內容簡介
關於一本書,關於讀書的人們,
關於東西文化碰撞的星火……「某天,我讀了一本書,我的一生從此轉變。」
他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大學生,為了尋找書中許諾的美好世界,拋棄一切搭上公路巴士,開始追尋之旅。他愛上了深受那本書啟發的嘉娜,以為他們將前往同一個新世界。但是,他描繪的新人生裡雖有心愛的嘉娜,嘉娜想像的未來中,卻始終另有其人。
公車上總是播放美國電影,窗外一座座巨大的廣告看板迎面而來,上面滿是來自西方世界的商品。他見到讀了同一本書卻無比平靜的青年,也見到慘絕人寰的車禍、謀殺、死亡。不知不覺間,他成了一個「殺手」,但他所要追殺的究竟是什麼?他們所期待的天使,是否其實有著截然不同的面孔?慢慢的,他對於那本書帶來的啟發,以及他的新人生,也更加茫然……
我喜歡描述人們生活中此種互動的痕跡。在當中,我看見東方與西方尋求互相了解、互相爭戰,或是彼此融合妥協;我看見人們的靈魂在這兩種傳統的影響下受到撼動或改變。這讓我深受感動,就如同沉醉於愛情的初始、凝望著自然美景,或是浸淫於歷史的美好點滴。──帕慕克中文版自序
▍南方朔專文導讀:帕慕克最傑出的貢獻,在於「歷史重寫」
對當代土耳其首席作家帕慕克有概括性理解的人,都會注意到他最傑出的貢獻,乃是「歷史重寫」(palimpsest),這是一種將歷史小說的角度拉高的寫作方式……《新人生》充滿了東西文化相會的各種微言大義。它不是寫實小說,而是高度象徵性的後現代作品。因而它的寓意主要都透過概念的象徵來呈現。如「公路」表示解除神話的過程,「車禍」指文化的相撞,故事裡的「陰謀論」,則代表了文化的防衛和極端主義的源起……等。整部小說藉著那本書,已扼要地對文化上的謔狂、妄想、過度的亢奮,做了非常可笑的諷謔,從而也超越了各種是有「殺手」性格的文化極端主義心態。
▍精采引文:書與未知,都是危險而誘人的新世界……- 那本躺在我桌上的書,散發的光芒反射在我臉上,但它似乎和屋內其他我熟悉的東西沒有兩樣。當我以歡喜及驚歎的心情接受眼前新世界中一個新人生的可能性,我明白,這本激烈改變自己人生的書,事實上非常平凡。我的心逐漸打開它的門與窗,踏入書中承諾的神奇新世界,而我似乎憶起了引導自己與它結緣的偶然機遇。然而,這份記憶不過就是一個粗淺的影像,甚至沒能在我的意識深處留下印記。隨著我繼續翻動書頁,某種程度的懼怕,某種念頭,加速在我腦中成形:書中揭露的新世界十分陌生、古怪,這個景象令我驚愕,為了避免自己深陷這個世界不可自拔,我急著想感受任何與「當下」有關的事物。
- 「我聽說你看過那本書。」他說:「對你而言,書裡寫了什麼?」 「一個新的人生。」 「你信這套嗎?」 「我信。」 他無血色的氣色,讓我對他經歷的一切感到恐懼。 「你聽我說,」他說道:「我也去追求那個新人生。我認為我可以找到那個世界。我總是搭巴士到達一個又一個城鎮,認為自己終將尋得那片樂土,找到那裡的人們,踏上那裡的街道。相信我,到頭來,除了死亡什麼都沒有。他們殺人毫不留情,甚至現在都在監視我們。」
-
@我的名字叫紅(十週年紀念版)HK$160.00
內容簡介
紅色是死亡的鮮血,也是忠誠的信仰與熱烈的愛情。
這本書讓世界知道--
帕慕克是土耳其最好小說家,也是世界一流的說書人!- 十週年紀念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奠定國際名聲之作
- 榮獲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法國文藝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BBC改編廣播劇
- 特別收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川流臺灣研究講座教授】廖炳惠導讀〈故事的拼圖〉、【小說家‧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阮慶岳談帕慕克〈哀傷男孩與魔法師〉
我是一具屍體,沒有人知道我躺在這裡,但我可以告訴你,凶手當初如何誘使我走入死亡的陷阱,而且我的死背後,還有一樁更大的陰謀……
我是布拉克,浪跡天涯十二年後,再度回到伊斯坦堡,親友已經相繼離世,我卻只渴望能夠想起愛人的面容……
我是莎庫兒,我寫了封信給十二年前向我示愛的那人,刻意在他途經之處展現我如今的美麗。同時,還有另一個人也無可救藥地想得到我……
我是凶手,我放棄自己身為細密畫家應有的細緻優雅,讓粗糙的手法為我抹去犯罪者的簽名,因為我亟需找到「那幅畫」,否則,我的信仰將陷入崩潰危機……
十六世紀的伊斯坦堡,蘇丹下令製作一本偉大的書籍,手法高明的細密畫家加入這項作畫工程,卻也捲入難以預料的危險。這時,一位細密畫家失蹤了,在事件如漩渦般浮動之際,屍體、撒旦、畫家、少年、寡婦、返鄉者、狗、樹、金幣,全都齊聲開口,紛紛說出自己看見的故事。
-
@【牛津通識】伊斯蘭教HK$80.00
內容簡介
隨手翻開一份報紙,打開收音機電視機,幾乎都有一些關於伊斯蘭教的報導。許多這樣的報導都伴有暴力的圖像,這些伊斯蘭教的圖像往往是一種強硬、不妥協的信仰。然而,對於那些更為熟悉穆斯林及其傳統的人來說,「好戰的伊斯蘭」的景象跟伊斯蘭信仰並不一致。「伊斯蘭」這個詞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順從」,穆斯林互致問候的最普遍的用語就是「阿色蘭阿萊庫姆」(as salaam 'alaikum),意為「願安寧降臨於你們」。 因此作者用較多的篇幅來寫伊斯蘭政治,在談到婦女和家庭時也同樣,這都是頗有爭議的主題,作者既從學術的角度避免那些陳詞濫調和簡易的概括,又從新聞記者的角度面對有爭議的話題。
-
@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喔HK$93.00
內容簡介
是哲學?想像?還是創意?
讓想像力快樂發揮的方法,全都在這本繪本裡。
和孩子一起度過哈哈大笑+磨亮大腦的親密時光!- 日本合印,原裝進口!
- 內含1.導讀 2.活動設計 3.「我的蘋果」創意繪圖
當我們看到一顆蘋果會想到什麼?
英文是apple?手機?牛頓?華盛頓?(華盛頓砍的是櫻桃樹啦)
然後呢……嗯……
問問孩子吧!和孩子相比,他們源源不絕的想像力總讓我們驚奇,
那是創意的發想、是哲學的思考,也是孩子未來的發展性。
《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喔》裡頭有著孩子對蘋果上百種的想像,
「咦?怎麼會這樣!」
「哇,太厲害了!」
「哈哈哈……好好笑喔!」
每一種想像都會讓你和孩子一同發出讚嘆,
一顆小小的蘋果能帶給孩子無限大的世界,
一起和孩子用爆炸的想像力度過哈哈大笑的歡樂時光吧!
不小看一顆蘋果,它讓牛頓恍然大悟,也讓你的孩子變得超愛思考。得獎紀錄
充滿創意、想像與哲學! 日本大轟動 一直獎不完!
2013日本MOE繪本屋さん大賞 第1名
第61回 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賞 美術賞
第2回 日本靜岡書店大賞 童書新作部門 第3名
第4回 リブロ絵本大賞 第2位
第7回 この本よかっ! 第2位 -
@討厭的人都跌倒吧HK$100.00
內容簡介
推薦序
為什麼吉竹紅遍日本且席捲台灣?
──日本繪本讀書會版主藍莓媽咪
2014年底的台灣書店出現了一本叱吒風雲的繪本,席捲了台灣的親子繪本界。這本繪本就是吉竹伸介的《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喔》。書裡的內容是透過一顆蘋果衍伸出天馬行空的想像,經過無數想像的洗禮後,進而改變我們日常間看待事物的刻板思維,學習站在更多重視角來觀察事物。
緊接著一年後,他的第二本作品《做一個機器人,假裝是我》也引進台灣。這本則是透過複製一個「我」來重新看待自己、審思自我,並進而了解到這一個「我」看似普通無味,卻正是無法取代且獨一無二的存在。
到了2016年,這一年引進的吉竹伸介繪本就有三本。有講述溫柔看待孩子壞毛病的《我有理由》,及放手相信孩子會做得好的《脫不下來啊》,還有即將上市的《爺爺的天堂筆記本》。
短短這兩、三年間,吉竹伸介這個名字在台灣從默默無聞,一下子變成繪本榜上的人氣王,難以想像他真正踏入繪本創作是從2013年才開始,在這之前他一直是插畫家。為何在短短三年的時光,他所創作的繪本就能紅遍日本並且席捲台灣呢?
我想有以下幾點原因:- 以孩子口吻為第一人稱,想像框架不設限。
- 繪本裡沒有壞人,只有正直不矯飾的孩子。
- 主題簡單卻具深刻意涵,漫畫風俐落好閱讀。
- 跳脫大人的思維,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世界。
- 以幼年的自己為創作基點,內心獨白更深入。
- 不僅孩子們愛看,就連大人看了也能被療癒。
- 節奏緊湊的創意發想,讓人看了點頭如搗蒜。
- 超越二元對立思考,從多元的角度切入主題。
- 不主動提供正確答案,答案也不會只有一個。
- 身段柔軟,不獨斷、不橫行,不抱持偏見。
這是一本將壞情緒轉換成好情緒的書!
小孩心情不好的時候
心裡到底都在想什麼?
他們也有滿滿的負能量嗎?
暢銷繪本作家吉竹伸介
這次要教你排解負面情緒的五大絕招!不要假裝包容
拒絕逆來順受
徹底擺脫生氣、傷心、負面情緒我有討厭的人,而且有好幾個。
為什麼他們要那樣說話呢?
為什麼他們要欺負別人呢?
真希望討厭的人都被石頭絆倒!我會在心裡幻想
該怎麼對付討厭的人
但是討厭一個人好浪費時間啊!
究竟該怎麼做比較好呢?
【消滅討厭情緒的5步驟】
1.想像如何對付討厭的人
2.做一些跟討厭的人完全無關的事
3.做一些自己最喜歡的事
4.思考討厭的人做那些行為的原因
5.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本書特色
- 探討負面情緒,結合觀察、推理與哲學思考。
- 延續吉竹伸介的趣味風格,發揮無限想像力!
六大領域分類:認知、社會、情緒
六大能力分類:覺知辨識、表達溝通、關懷合作 -
@爺爺的天堂筆記本HK$100.00
內容簡介
爺爺的「天堂筆記本」描寫了天堂的模樣,
還計畫了上天堂後守護家人的方法!
爺爺對上天堂是期待,還是害怕呢?
震撼日本媽媽界!三天之內狂銷10萬本!
有些人讀著讀著笑了,有些人讀著讀著流下眼淚!
倒底是什麼樣的書,可以同時引發讀者這樣的感受呢?
日本最具創意插畫家吉竹伸介再次挑戰想像力的邊界,
在生命議題上舉重若輕,以創意魔法棒為讀者帶來不同的感受!
這是一本關於生命議題的繪本,它能撫慰傷痛的孩子、害怕失去的孩子,也能引導孩子思考活著的現在,珍惜自己的想望與時間!
超乎想像的創意,讓孩子與帶讀的成人都能有滿滿的收穫與反思!──日本繪本讀書會主持人‧本書譯者許婷婷
【國外暢銷佳績/得獎紀錄】
日本MOE繪本大賞得主的創意發想哲學繪本第三發!延續《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喔》、《做一個機器人假裝是我》,將創意的觸角伸向生命議題之作!衝擊日本媽媽界!「原來可以這樣討論死掉的事情」
【TWITTER留言】
「我在書店看了四次了!最後還是把它買回家!我好喜歡神山大神!」
「這到底算是想像還是妄想?不管怎樣讀起來太有趣了!」
「我在書店角落看著看著竟然流淚了!希望我死掉以後也能去這樣的天堂......」
「很容易上癮的系列!我本來是淚腺發達的人,但是這本書卻一點都不悲傷!雖然是童書,但是大人也很適合閱讀喔!」
「口碑超好的一本書!三天賣了10萬本的繪本果然不同反響!以『死』作為主題的繪本,也可以讓大人想很多!」
【書籍資訊】
生命教育議題、創意啟發
適合3∼10歲兒童閱讀
六大領域分類:社會‧情緒
六大能力分類:關懷合作‧自主管理
-
@如果的世界HK$107.00
內容簡介
★瞬間療癒落淚的暖心繪本★
失去和後悔是最特別的生命議題,
吉竹伸介用簡單的提問,
帶領我們進入「如果」的世界,
特別是當孩子困惑或傷心的時候,
除了鼓勵,我們還可以一起這樣思考......
如果失去了些什麼,如果再也回不去……
當整個世界封鎖、崩塌,我們該何去何從?
讓人想一讀再讀,吉竹伸介最溫柔作品!
在最脆弱的時候,讓這本書陪你一起走出陰霾。
【故事簡介】
我決定要去如果的世界了。
嗯?你問那是哪裡?
如果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不同,
那是存在你內心的另一個世界。
「如果那時候……」
當你像這樣憶起過往時,
就置身於如果的世界了……
【內容簡介】
事情不順利時,人們總會設想如果有另一種結局就好了,
於是在「如果的世界」與「現實的世界」間穿梭。
如果當時做了別的選擇,是不是會有不同的結局?
憑什麼這種不幸的事,偏偏發生在我身上?
為何會失去重要的人事物?
對於這個世界有太多疑問,
覺得快支撐不住的時候,
如果的世界將為你敞開大門。
不加油也沒關係,
先在這裡好好休息,
在最脆弱的時候,讓這本書陪伴你。
在如果的世界裡……- 運用實際的比喻,多層次剖析失去的概念。
- 調適負面情緒,深入了解自我。
- 啟發想像力與哲學思考,探討生命教育議題。
*適讀年齡:親子共讀4~8歲;自行閱讀8~12歲、12~18歲
-
-
@【牛津通識】時間的歷史HK$80.00
內容簡介
本書的題目可能讓人產生一連串哲學或物理學上的問題:時間是否會有開始或終結;在涉及黑洞的問題時,時空規律是否不再適用;讓時間倒流、改變過去究竟是否可能?有人以為有獨家本領可以這樣做,熱衷於這種幻想,卻忘記了要是真的改變了過去,他們的父母也許永遠不會相遇。
這確實是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但是本書作者更為關注的是時間的定義。公元268年前後,偉大的哲學家柏羅丁評說道,儘管我們不斷地談論歲月和時間,似乎我們清楚地認識它們是甚麼,但當我們深入探討之際,卻感到迷惑不解。大約130年之後,聖奧古斯丁又精闢地複述了這一點:「那麼甚麼是時間?如果沒有人問我,我知道;如果我試圖解釋它,我便茫然了。」
-
黑日HK$140.00
內容簡介
回頭望,就是偷瞄一眼都已經覺得痛徹心痱。向前走,下一個滿是血淚的紀念日就在前方。忽然發覺,進退維谷不只有腳步,還有仍在淌血的心靈。不需要白煙瀰漫,眼淚也會不爭氣的奪眶而出。過去每個日夜都似乎很煎熬,但回想的時候卻翻找不出難過的那個細節在何時發生。這些零碎的,甚至是微小的瞬間。作者以日記的方式把自己從去年4月開始的每一天,或多或少都記錄下來。讀着作者的筆錄,彷彿在這急匆匆的一年,這些大大小小,連自己都無力梳理的心事,有人為你一點一滴的寫下來。像我們在悼念香港的過去,看這書有一同舔傷口的感覺。我們都堆積了太多難以言喻的酸楚,能夠有人代自己娓娓道來,這份共鳴顯得特別珍貴。有人理解,這些記憶和背後仍然執着的信念就不是毫無意義的傻勁。黑雲似乎厚得荒謬,但請不要否定日光的溫度。==========================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將前往何方?世界各地不斷的壓迫和衝突能否有解方?這些問題或許短期內不會有答案,但是韓麗珠這本書讓我們看到文學的力量。其中溫柔的觀察與思慮,面對力量遠強過自己的警察與政府體制的勇氣,不放棄希望的韌性,是全世界都應當聽見的聲音。二〇一九年四月到十一月之間,香港經歷了一場夢境般的變化。從和平示威,到爆發衝突,乃至幾乎成了一座戰地般的城市。催淚瓦斯、無差別暴力、死因不明的屍體、大規模的逮捕,幾乎成了城市的日常。但另一方面,原有秩序的崩毀也讓人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信念、價值,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人與這座城市之間的關係。韓麗珠生活在香港,親身經歷這座繁華之城的巨變。八個月的時間裡她持續不斷地書寫,既直面眼前驚心動魄的每一天,也以她獨特的洞察,感知幽微隱藏的變化,與活在其中的希望。 -
武漢封城日記HK$117.00
內容簡介
微博首發191萬閱讀次,轉發近5千次,7百餘則留言,1萬多人按讚。 英國《BBC新聞》精選轉載。 美國《紐約客》雜誌、《每日星報》、法國《法新社》、韓國《首爾報社》、阿根廷《號角報》報導。 2020年1月23日,星期四,號稱「九省通衢」的武漢市由於要防止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擴散,宣布所有公共運輸停止運行,隨後湖北省黃岡、鄂州、仙桃、赤壁等城市也跟進,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封城」防疫戰,消息一出,舉世譁然。 郭晶是位社工,她以社會工作者獨特的眼光,在封城後有意識地持續書寫、思考、細膩的記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了城裡人們的恐慌、懼怕、焦慮和堅強,情感深刻、動人且入微。即便孤身在封鎖之中,郭晶仍想盡一己之力做點什麼。她盡力關懷城市停止運作時仍需要工作的清潔工、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記錄周遭的變化。人被隔離的特殊心理變化,以及在此情況下人與人之間連結的重要性與溫暖,是如此真實且讓人憂傷。城到底要封閉多久?沒人知道。疫情到底擴散得多嚴重?沒人知道。網路流傳的各種聳動影片,是真的嗎?沒人能肯定。在即時新聞與資訊傳遞如洪水般每秒不斷沖刷人們認知的現在,我們竟無法確知在一座封閉的城市裡,人們到底過著什麼樣的生活。而在疫情不分國界、距離,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時,郭晶發出的微小聲音因此彌足珍貴,她說: 有人說疫情過去,人們就很快會忘記,但遺忘沒有那麼容易。 我們可能無法記得所有人,但我們大部分人都無法忘記這段時間。 我們還會帶著這段日子的記憶生活下去。 大家擔心的遺忘究竟是什麼? 是我們的社會不能因為這場疫情而有所改善,是下次發生類似的災難的時候依然沒有完備的防控體系,擔心依舊會有人要做無謂的犧牲。查看更多... -
@小林泰彦旅繪日本建築手帖HK$150.00
內容簡介
- 江戶、明治、大正、昭和時期建築記實
- 30個老城鎮手繪散策,拆解日本百年建築美學
- 穿越時空,跟著老繪師尋訪被遺忘的巷弄風景
「每親近建築物一分,就能夠多貼近所在土地一分,抱持著這樣的念頭散步旅行,會發現建築物們全都生動地與你對話,無論到哪裡都不會感到厭煩。」
日本八旬高齡老繪師小林泰彦,
用8年的時間走遍日本老街巷弄,
巡訪日本30個鄉鎮、記錄了近200座經典古建築
不僅考查每個建物的建造史,
並以他的視角細膩雕琢每個建築在他人生中的不同樣貌,
以具有溫度的一筆一畫、一字一句保留了時代的印記。│本│書│獻│給│這│樣│的│你│
- 重度日本文化迷
- 喜歡旅行、崇仰日式建築與歷史的人
- 對長篇大論無法消化,但對文化知識充滿渴望的人
- 喝咖啡配甜點會有胃食道逆流的人(本書可取代咖啡,更能取代甜點)
- 被疫情、工作悶壞了的壓力山大帝
透過老繪師的繪畫手稿,細細呈現日本全國30個城鎮裡的知名建築,一個篇章就是一個散步旅程,作者並進一步鉅細靡遺的以文字記載著每個建築史蹟及個人感想,在平均每次3至6公里的步行路程裡,都能讓人們彷彿身歷其境般,認識日本各個時代的建築風貌,尋找被人們遺忘的文化軌跡。從過去的江戶、明治、大正、昭和,再連結平成與令和時代的現在,歲歲、年年、日日、月月,這些磚瓦泥石成了一座又一座的建築,也為人們創造了不可抹滅的歷史記憶。
【封建的江戶時代】弘前地區誓願寺的懸魚與破風建築、群馬色桐生天滿宮幣殿雕刻、川越的小江戶建築及象徵性的時鐘。
【改革的明治時代】北海道大學的農業學校、小樽地區的商業發展建築、旭川的製酒蒸餾工場、函館的舊金森洋物店、山形的市立第一小學舊校舍以及西洋式醫療的舊濟生館等等。
【開放的大正時代 】盛岡的文學作家宮澤賢治作品中的消防番屋、山形的北高等學校講堂。
【繁榮的昭和時代】群馬桐生織物紀念館條紋磚、戰前淺草的日本鋼鐵建築對比雷門對角淺草文化中心的現代建築。│本│書│特│色│
│由淺入深│
以「散步」的輕鬆調性引領走入博大精深的日式建築世界。
│細膩入微│
80歲老繪師的視角,彷彿活歷史般細細絮叨出日本建築史。
│絲絲入扣│
作者同時也是繪者,全書全彩配圖不僅活靈活現,更能零失誤的表述作者語意。
│鞭辟入裡│
不僅能作為日本散步路線指南,更涵蓋建築剖析、歷史變遷、傳統文化等小知識。 -
跟一行禪師過日常(7冊合售)HK$373.00
內容簡介
怎麼坐‧怎麼吃‧怎麼愛‧怎麼走‧怎麼鬆‧怎麼吵‧怎麼看 忙碌的現代人往往忘記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是什麼滋味。本系列用不囉唆卻發人深省的簡短段落,讓人在紛擾的世界中,隨時隨地,念念清明。全套完整收集,體會一行禪師的日常禪法。一行禪師的方法非常直觀,從聆聽、感受下手,講的是一般人都能體會、理解的方法。尤其是被忙碌生活節奏拉著走的都市人,更能在一切回歸簡單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碰觸生命的肌理,實實在在感受生活的喜悅。繁體中文版佐以台灣知名插畫家王春子的作品,陪伴你重新體驗日常各面向的單純與美好。 【怎麼坐】 找個舒服的地方坐著。哪裡都好。 本書用簡單分明的方法,告訴讀者坐姿跟呼吸之間的關係,同時提升覺察、放鬆,保持內在的清明,藉此培養專注跟慈悲心。一行禪師介紹的禪法適用於一般人的生活,就算不熟悉佛法,也能從中受惠──回到自己的呼吸,回到當下,最後回到內心的家。 《怎麼坐》是【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的第一本,提供簡單明瞭的指導,任何想要探索正念禪修的人都能深受啟發。書末的「坐禪引導」列出實際可行的步驟,讓你感受何謂「坐得自在」。 【怎麼吃】 能夠慢下來、好好品嚐食物,就增加了生命的厚度。 本書從禪法的角度重新定義什麼是吃,為什麼吃的時候充分覺察有其必要性。這一本扼要卻全面的吃飯指南,捨棄繁複囉唆的忠告,除了需明確掌握的重點,還啟發我們與飲食的各個層面建立愉快而永續的關係,包括種菜、採買食物、做菜、夾菜,甚至飯後的清理。提醒我們以正念進食不僅對自己有益,也能讓地球受惠。 怎麼吃》是【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的第二本,提供簡單明瞭的指導,任何想要探索正念禪修的人都能深受啟發。書末的「飲食觀想」列出實際可行的步驟,讓你感受何謂「吃得滿足」。 【怎麼愛】 我們彼此傾聽,為彼此而在。 本書從禪法的角度重新定義什麼是愛,萃取人類最強烈情感的成分。一行禪師以一貫清晰的理路、慈悲的感染力及幽默感,分享了戀愛、親密關係、孩子與家庭、迷戀等許多層面的智慧訣竅,也提供獨自練習或與伴侶一同練習的禪觀方式,幫助你擴展愛的能力。知道如何滋養愛,人際關係的許多關卡也就迎刃而解。 《怎麼愛》是【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的第三本,提供簡單明瞭的指導,任何想要探索正念禪修的人都能深受啟發。書末「增長真愛的練習」列出實際可行的步驟,讓你感受何謂「為彼此而在」。 【怎麼走】 在每個步伐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本書從禪法的角度重新定義什麼是走路。用清楚的覺察接觸地球的時候,我們便停止「夢遊」,完整地來到當下。一行禪師讓我們瞭解,透過行走這項每日都會做的事,能重新發現神奇有意思的事物、表達感謝,還可以減少痛苦。他與我們分享了走路的修持方式、走路時的禪觀,還有一些小故事,說明每一步都能提高專注、洞察力,還有活著的喜悅。 《怎麼走》是【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的第四本,提供簡單明瞭的指導,任何想要探索正念禪修的人都能深受啟發。書末的「行禪」列出實際可行的步驟,讓你感受何謂「天堂就在腳下」。 【怎麼鬆】 找到呼吸,回到當下,回到內在的平靜之島。 本書從禪法的角度重新定義什麼是放鬆,為什麼人需要在快轉的生活與熙攘的環境裡暫停下來,回到自身,體驗平靜。人在壓力大的時候,不僅是自己不快樂、失去創造力,也讓周遭的人不快樂。一行禪師點出幾項小技巧,讓我們的生活回歸平衡的狀態。不論身在何處,透過療癒、休憩、獨處、不忙碌的短暫禪觀練習,輕易重拾放鬆的喜悅。 《怎麼鬆》是【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的第五本,提供簡單明瞭的指導,任何想要探索正念禪修的人都能深受啟發。書末「休息與放鬆的禪修」列出實際可行的步驟,讓你感受何謂「內在本有的療癒智慧,扎根在當下」。 【怎麼吵】 當我們深深看進自己的憤怒,就會看到我們的「仇人」也在受苦。 本書主張,透過覺察力,還有對自己和他人的仁慈之心,學習去鬆綁我們與憤怒、依賴、妄想的連結及其帶來的束縛。一行禪師以一貫清晰的理路、慈悲的感染力及幽默感,指出我們一般人在生氣、挫折、失望、錯覺的情境中,是如何反應。同時介紹切實的方法,來轉化我們的想望與困惑。如果人人都學會善待自己的痛苦經驗,就能幫助其他人跨越類似的障礙,讓世界更美好。 《怎麼吵》是【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的第六本,提供簡單明瞭的指導,任何想要探索正念禪修的人都能深受啟發。書末「和平與和解的練習」列出實際可行的步驟,讓你感受何謂「苦他人之苦,減少無謂的紛爭」。 【怎麼看】 能在玫瑰花中看到玫瑰以外的所有元素,就能觸及玫瑰的真實。 本書探討錯誤的認知是如何產生的,我們要如何獲得深度洞察力,正念覺察的練習又能如何協助我們進一步認識自己、瞭解彼此、看清這個世界。「觀看」對一般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然而,不戴有色眼鏡的「直觀」卻需要嚴謹的練習。我們總是習慣從自己的觀點看待這個世界,也往往被偏見與個人利益給障蔽了視野,無法維持客觀、理性的觀看。禪觀這種不帶好惡的觀看方式,讓世間的各種行為、事物、情緒回歸本質,增進人際的溝通與同理。 《怎麼看》是【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的第七本,提供簡單明瞭的指導,任何想要探索正念禪修的人都能深受啟發。書末「深觀的練習」列出實際可行的步驟,為讀者梳理內在與外在的觀看行為,真正提升生活的清晰度。查看更多... -
@餐桌上的語言學家:從菜單看全球飲食文化史HK$127.00
內容簡介
Bon Appétit 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
從冰淇淋到番茄醬、從歐洲到亞洲,跨越地理的界線探討食物、語言、文化間的關係。
美食愛好者必讀的語言學家菜單全球史。
語言學教授、麥克阿瑟獎得主任韶堂,
帶領讀者探索隱藏在食物中的全球文化歷史。每道餐說明多三個字母,你就得為烤雞或義大利麵多付五十四分錢!
作者研究了近六千五百份菜單,發現當餐廳以較長的字詞說明餐點時,該道菜的價位相對較高。平均來說,每增加一個字母,便增加十八分錢!另外,檢查餐廳是否強調「異國」或「辣味」,一旦出現「異國」或「香料」等單字,餐點價位亦隨之提高。用餐時舉杯(toast)祝福他人健康,這個行為和早餐吃的「吐司」有何關聯?
「敬酒」一詞之所以出現,源於該女性的出現為宴會增添樂趣,如同調味的烤麵包和香料能使葡萄酒更加美味一樣。當時受大眾歡迎的女性「遂如烤麵包般」,成為「鎮上最受歡迎的人」。敬酒通常多是為了祝賀某位女性的健康 ,而那位受眾人喜愛的女性便成為出席賓客「祝福的對象」(toast)。為什麼中式套餐沒有飯後「甜點」(dessert)的選項?
中式料理沒有甜點,由此可以解釋為何在中式烹飪中,烘焙以及烤箱不太重要。中式料理當然有所謂的甜食,例如美味的甜湯「糖水」(tong sui)就被視為甜點,但大多做為點心或宵夜輕食。中式套餐本來就沒有飯後甜點的概念,但仍有一套料理架構。我們熟知的番茄醬(ketchup)和臺語的魚露語出同源?
「番茄醬」原本是福建方言中的「魚露」,福建位於中國南方沿岸地區,多山環繞,也是tea(茶)這個字的源起(福建話te)。近年來愈來愈多福建人移民美國 ,因此在東岸各大華埠經常吃得到福建料理,且多搭配手工釀製的紅麴米酒,是福建飲食的一大特色。紅麴米酒與番茄醬的來源略有關係,不過米酒歷經數個世紀後仍大致維持原味,反觀番茄醬,卻數度更迭。番茄醬、糖漿、肉凍、火雞、馬卡龍、雪泥以及蒸餾酒,是波斯國王、巴格達哈里發、普羅旺斯皇室、紐約阿斯特家族的高級餐點,同時也是福建水手、埃及藥師、墨西哥修女、葡萄牙商人、西西里島上義大利麵製造者、艾摩斯特市詩人及紐約烘焙師所流傳下來的語言化石,每種餐點在傳承期間,無不調整借用食物的既定架構:杏仁餅和柑橘醬不再使用中世紀的玫瑰水和麝香,水果糖水也成為美味的冰淇淋,酸味的肉類料理糖醋燉牛肉變成基督教為了配合四旬齋創造而出的魚類料理。即使料理已產生變化,然語彙仍隱身其後,引發人們回想曾經共享過往的深厚情感,如火雞(turkey)一字讓我們得以回想,六百多年前葡萄牙人珍愛的海上祕寶,而土司(toast)和晚餐(supper)則讓我們想起中世紀時期的羊肉湯(pottage)以及充滿盛情的祝酒(wassail)。
討論美食的方式同時反映出人類對美食的期待:渴望過著健康、天然、真切的生活,並認同自身家族背景和文化,以及人類趨向樂觀和正向的天性。討論美食同時也反映出我們所認知的事實:母音的發音方式和人類微笑之間的關係、而格萊斯準則更足以回答凱蒂的問題,亦即「當我們說太多時,正意味著我們有所隱藏」:以「新鮮番茄」做為番茄醬的廣告,過度強調「新鮮」或「美味」的不切實際菜單,或過度強調健康的垃圾食物外包裝。
本書各章節的鋪陳比照正式套餐的順序,從菜單開始,接著是魚肉料理,再穿插水手和海盜的故事。休息一下,接著討論傳統晚餐烤肉上桌前的潘趣酒和烤麵包,再來是烤肉料理,並在進入飯後甜點前說說零食以及嘴饞這件事。內容包羅萬象,旁徵博引,筆調風趣,歡迎讀者盡情享用! -
定見之外:生活日常的哲學短篇HK$100.00
內容簡介
哲學的古訓是「認識自己」,不過認識自己的方法可以千差萬別。這本書談的是「定見」,即人生中各種早已習以為常、看似理所當然的論斷。我們希望透過反省生活定見,加深對自我以至人類的理解。書中所有文章,皆以問句為題,意在質疑,而不給予定案,只希望以哲學解構問題的各種可能,為讀者提供更多思考方向。
郭柏年,中大哲學系博士,自畢業以還,嘗服務理大及中大通識課程,多年以來,以教學精湛深受學生愛戴,更屢獲校方表揚;現為中大哲學系高級講師。為人通達可親,博學而無學究之陋,議事每能鞭闢入裏。以簡煉活潑之文筆,直扣曲折深邃之事理,讀者閱之每有所得。 ——關子尹教授
儘管書店裏有各種哲學入門,但大多好的書籍都是英語的。很難找到像這本這樣好的中文書——就寫作質量和哲學關懷而言。本書所有的主題都很重要,而且令人耳目一新,很多讀者可能從未思考過。 ——王偉雄博士 -
@我在日本小豆島開了一間茶餐廳HK$98.00
內容簡介
將香港的人情味,帶到日本的小島
但願別過以後,我們他朝重聚三十而立,放棄香港的生活,隻身來到日本創業,
在瀨戶內海中的一個小島上開了一間港式茶餐廳。Ricky在這個小島上,遇上了各式各樣的人。
相遇與別離,每個人的背後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而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各自的旅程。 -
被發明的昨日:人類五萬年歷史的衝突與連結HK$173.00
內容簡介
世界分崩離析,文明漸行漸遠,
如何跨越分歧,找出連結彼此的新敘事?
萬里長城牽動羅馬帝國衰亡?北歐歉收促成土耳其征服耶路撒冷?伊斯蘭教教義讓中國羅盤成為西歐航海家的利器?
──《中斷的天命》作者,連結人類歷史與命運的宏觀之作
※※※
「敘事」不只是說故事,還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更是推動文明前行、改變歷史的關鍵力量。
什麼是左右世界歷史的關鍵力量?我們很常想到戰爭與英雄、政治經濟制度與地理環境,卻常常忘記「敘事」的重要性。從石器時代開始,不同文明的人類就用敘事來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也用敘事界定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不同敘事間衝突與融合,奠定了不同文明與文化的基礎。本書就是敘事的大歷史,也是全新角度的全球史。
《被發明的昨日》悠遊上下五萬年的人類歷史,從伊斯蘭、游牧、印度、中國、非洲、西歐與美洲等諸多文明中爬梳千絲萬縷的故事,帶領讀者認識各個文化是如何「發明」自己的過去,以及這些世界觀怎樣共同改變了我們所知的世界。本書揚棄單一中心論,承認人類不同文化之間存在重大差異,異中求同地將各種敘事編織交融。既分析各種敘事興衰的原因,也重建一套看待世界歷史的宏觀方式。
面對地球村理想幻滅與衝突動盪的今日世界,我們更需要理解不同世界觀在歷史上是如何產生衝突與連結。人類雖然住在同一個地球上,卻活在不同世界裡。每個世界都把自己看作宇宙中心,卻忽略人類歷史其實彼此相連。繼廣受好評的《中斷的天命》後,塔米.安薩里再度帶來饒富洞見、淺顯易懂的生動文字,帶領讀者連結世界歷史上中斷的敘事,也連結人類未來的命運。
每個文明都把自己看作世界中心,
但若用更宏觀的角度,就會發現人類歷史其實彼此相連。
本書特色
■在矛盾衝突的當今世界,持續找尋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可能。
■不僅是一本敘事大歷史,更是我們現正需要的全球史。
■跳脫單一中心論,生動描述不同世界觀如何交織成今日的人類文明。
■《中斷的天命》作者安薩里榮獲Openbook年度翻譯好書獎後的最新宏觀之作,世界史課程的新選擇。
專文導讀
周樑楷|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
好評推薦
胡芷嫣|故事StoryStudio主編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紐約書籍雜誌》(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有別於傳統學術著作,大學世界史與高中歷史課的新選擇。」
★琳.亨特(Lynn Hunt)|新文化史大家:
「正是我們現在需要的全球史。」
★大衛.克里斯欽(David Christian)|「大歷史」學派的開創者:
「一本文筆優美的世界史,探討不同文明各自都有的『我們是誰』的故事。在今日如此殊異的世界裡,我們能建立一個足夠包羅萬象、足夠全球化,且能夠鼓勵世界攜手合作的新敘述,建立人類更美好的未來嗎?」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對塑造人類歷史的各種不同敘事描寫出色,深具價值。」
★拉傑.帕特爾(Raj Patel)|《廉價的真相》作者:
「安薩里再地成功書寫出鞭辟入裡、卻又淺顯易懂的當今世界故事。他靈巧地從歷史擷取範例,扭轉了『純粹文化或種族』觀。橫越空間與時間,融合各種概念,創造出當代世界。安薩里是文明交會的迷人導遊,帶我們認識這世界永恆又充滿希望的改變之力。」
★查爾斯.韋勒(R. Charles Weller)|研究伊斯蘭世界的歷史學家:
「安薩里將多元複雜的人類經驗編織成一個個說服性十足的故事線,以他著名的腳踏實地和博學多聞,將我們帶入動人的『眾多敘述形成的全球大敘述』。根據他個人的跨文化經歷、數十年的關鍵研究與反思,本書與我們密切相關,更是我們時代一個重要而獨特的聲音。」
★法里巴.納娃(Fariba Nawa)|美國自由記者:
「寫給資訊爆炸的人類文明,宛如一場深度導覽,展示我們從歷史初始就形成全球連結。安薩里解開複雜理論,解釋了昨日之我如何成為今日之我們。」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我們都活在以各文明為中心的敘事中,用不同的故事建構出想像的共同體或歧視鏈。然而,拜科學和史學蓬勃發展所賜,現代社會終於有了更完整、全面的知識,能夠穿越上百萬年的時空,來仰望整個人類歷史的星空。安薩里這位卓有見地的導師,在這本書用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的方式,讓我們愉快地見識到各文明中心之間如何形成不斷變動的星座──帝國、國家和民族互相深刻影響、唇齒相依,並且也相信我們全人類可以創造出彼此共榮共好的敘事。」 -
@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限量燙金簽名版)HK$183.00
內容簡介
「從來沒有人教育我們自由是什麼,我們只被教育如何為自由而犧牲。」
她說,我寫了三十年,寫得筋疲力盡,為何我們還沒換來自由?
人類太容易遺忘過去,總是在重蹈覆轍……當1991年蘇聯解體那一刻,有人期待變革,有些人恐懼改變,二十世紀的九〇年代,俄羅斯的自殺人數是世界第一。《二手時代》這本書,便是透過二十年來一個個自殺者的人生,觀察社會痛苦轉型下,人類最深刻的本質和欲求。
我們是共產主義的孩子,卻在過資本主義的生活……最初十年的變革,是對資本主義與自由的嚮往,卻換來動蕩不安的社會景況。相較之下,過去的「共產」時代,顯得「單純」許多。我們看見,在自由開放以後,知識份子當起清潔工、大學教師在街頭叫賣。當社會結構改變,需要的能力與追求的目標也不相同,這是過去他們無法想像,如今卻無能為力的。無所適從的他們,不知未來該往哪裡走……
在這個名為自由的實驗裡,不論是學者、建築師還是清潔工,都在尋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宛如在找尋一個遙不可及的烏托邦。究竟是蘇維埃的本性過於根深柢固,讓他們無法走向另一種生活?還是他們注定只能追尋一個不可能的夢想?蘇聯解體已經過了二十年,如今人民憤怒於現狀,開始嚮往「往日」的美好,戈巴契夫成了人民的敵人,史達林重回人民懷抱,普丁繼續連任,猶如世界各地一再複製的「獨裁政權」。身為白俄羅斯人,她的國家目前的統治者也是從1994年至今從未換過。對她來說,蘇聯解體了,但周遭的一切仍舊沒有改變,如同她所遭受的迫害。終究,自由還是那麼遙不可及.....
2015諾貝爾文學獎系列作
百年第一人╳記者╳文獻文學獲獎
作品授權52個國家,翻譯成47種語言
俄文直譯繁中版2016年首度上市
台灣版限量作者燙金簽名
Validate your login
登入/註冊
Create New Account